崔融

崔融(653-706),字安成,唐代齐州全节(今济南市章丘市)人,出身名门望族。他从小就得到了优秀的文化熏陶,文学才华非凡,被誉为当时无出其上者。 崔融曾经担任过唐朝太宗、高宗、武则天等多位皇帝的侍读和玄宗的御史中丞。他在朝廷上的地位极为重要,大手笔的事务多由皇帝亲自交办给他完成。他所写的《洛出宝图颂》、《则天哀册文》等作品更是堪称天下绝笔,体现了其卓越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创作理念。 然而,崔融在写作《则天哀册文》时遭遇了深度思索的困境,导致他的身体逐渐恶化,最终因病去世。中宗惋惜其早逝,赠予其卫州刺史的职位,并追赠谥号“文”,以表彰他在文坛上的巨大贡献。崔融在唐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极为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影响深远,成为后人文学创作的重要范本之一。

生平

被誉为才情卓越,文思敏捷的唐代文学家之一的崔融,出生在济南市章丘市一个文化名门之家。

崔融首次参加科举考试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八科制举。此后,他不断深造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才华,在唐朝官场中迅速崭露头角。先后担任宫门丞、崇文馆学士等职务。

当时,中宗李显为太子,崔融受命担任侍读,同时还兼任侍属文。他起草的东宫表疏被视为是贡献卓越的重要文献之一。

崔融的文笔优美,受到了武则天的高度赞扬。在圣历元年(698年)封中岳(嵩山)时,武则天读了崔融所撰写的《启母庙碑》,深受感染,封禅毕,她又命崔融撰写了《朝觐碑》。

得到武则天的信任和嘉奖,崔融被提拔升迁,先由魏州司功参军升任著作佐郎,之后又转任右史。

圣历二年,崔融被授予著作郎的职位,同时还兼任右史内供奉。圣历四年时,他又被调到凤阁担任舍人一职。

崔融在唐朝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以优美的文学表达方式和卓越的学识,为唐朝的文化界做出了丰富的贡献。他的故事也深深地鼓舞了后人,成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遗产。国史。次年,再任吏部侍郎,不久因刘黑闼之变而被贬为吏部郎中。但在武则天复位后,于长安十二年(710年)再度出任吏部侍郎,同年秋天被拜为太子詹事。不久后改任鸿胪卿,不久因年老辞职。崔融一生因反对张昌宗等宠臣,多次被贬,但依然不改自己的公正之心,为后人所称道。中宗时期,武则天的孙子中宗继位,以追尊祖母武则天为皇帝。中宗的政治理念和手段与武则天大不相同,他提倡孔孟之道,信奉佛教,纵容宦官专权,使得政治腐败严重,社会上下秩序混乱,出现了一系列废立皇帝、宦官擅权等政治事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韦后的影响渐渐被抬头的武氏家族所替代。武氏家族经过武承嗣、武延秀两代人的潜心经营,已经成为了朝廷中的主要势力之一。随着中宗权力越来越专断,武氏家族也利用手中的权力,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武氏家族的主要成员,是武三思的孙子武攸宜、武元海兄弟。他们深得朋党的支持,潜心布局,通过推荐亲信、巩固家族经济实力等手段,逐渐掌握了权力。其中,武攸宜更是得到了中宗的厚爱,在中宗神龙二年(706年)的时候,因为预修《则天实录》功劳而封清河县子。从此,武氏家族的势力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宗政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生平详情»

崔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