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译文及注释: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释:
柳花飞处:柳树上的花朵飞舞的地方。
麦摇波:麦田随风摇曳,像波浪一样。
晚湖净鉴:晚上的湖水清澈如镜。
新磨:新磨的镜子,指湖水。
小舟飞棹:小船快速划动。
如梭: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快速。
齐唱采菱歌:一起唱着采菱的歌曲。
平野:平坦的原野。
水云溶漾:水和云交融在一起,波动起伏。
小楼风日晴和:小楼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显得格外美丽。
济南何在暮云多:问济南在哪里,因为夜晚云层较多,看不清方向。
归去奈愁何:回家后还有什么愁事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苏轼的《柳州·北渡》一词,描绘了他与好友苏辙在柳湖畔畅游时的情景,以及分别后对彼此的思念之情。整首词笔墨清丽、情感真挚,生动地表达了苏轼对友谊和自然景色的热爱。
在上片中,苏轼以柳湖为背景,以“柳花飞处”为开头,展现了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湖面的明净,表现出柳湖的清新、静谧之美。同时苏轼也注重动态元素的描绘,如“花飞”、“麦摇波”、“飞棹”等,通过这些动态元素的运用,将词境推向了一个更为自由、灵活的美好境界,烘托出了他与苏辙畅游柳湖时的欢乐、愉悦心情。
下片则以平静、安逸的自然环境作为背景,表现出苏轼内心中的离愁别绪。他用诗意地语言,描写了眼前的广阔原野、碧波荡漾的湖面和远处隔断视线的暮云重重。这些环境与苏轼对好友苏辙深情的思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他心中深深的离愁别绪。最后,苏轼用“归去”作为结尾,表达了他对离别后的未来充满希望和期待。
整首《柳州·北渡》一词,不仅是苏轼的艺术创作佳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篇章。它将自然环境、个人情感、历史文化融为一体,以清新、淡雅的词境和真挚的情感感染着读者,在读者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一缕美好的记忆。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辙、济南掌书记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苏辙结束了他在济南的掌书记任期,返京任职。这一消息不仅令他的朋友和同事感到悲伤,也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和情感。其中,苏轼深深地感受到了对苏辙的思念之情,并书写了《浣溪沙·北行有所思》一词,表达了他对苏辙的深切思念。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与苏辙是至交好友。在苏辙离别济南时,苏轼伤心欲绝。他用自己的才华写下了这首词,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之情。整首词流露出深情厚意,充满了对苏辙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能感受到苏轼对朋友离别的不舍和遗憾。
苏轼是一位优秀的文艺才子,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浣溪沙·北行有所思》一词正是他艺术创作的优秀之作,表现了他优美的文学风格和自由奔放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宋代文学的窗口。
这首《浣溪沙·北行有所思》词亦成为苏轼生命中的标志性作品,广受后人影响。它不仅是中华文化乐章的佳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篇章。这首词不仅是对苏辙的怀念之情的表达,也是一份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间真情的歌颂。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船上的采菱女们一齐唱着采菱歌,歌声悦耳动听。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陈州城:宋代河南南部的一个城市,现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美景:指城中的自然风光和建筑景观。
柳花:指柳树上的花朵,也称为柳絮。
麦子:指麦田中的麦穗,成熟时随风摇摆。
金色的波浪:形容麦田中随风起伏的麦穗,颜色如同金色的波浪。
大明湖:位于济南市区中心,为济南的著名景点之一。
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形容夜晚大明湖上的明亮反光如同刚磨好的镜子一般闪耀。
双棹齐飞:指两人同时划桨使小舟行进。
织衣服的梭子:比喻小舟在湖面快速移动时的形象。
采菱女:指在湖中采集菱角的女子,是南方民间的一种传统生产方式。
采菱歌:指采菱女们在荷塘、池塘等湖泊地带采摘时唱的歌曲。
水云相接之处:指天空中的云朵与水面上的波纹相连在一起的美丽景象。
水天一色:形容天空和水面的颜色非常相似,仿佛天空和海水融为一体。
小楼之外,风和日丽:指诗人身处的环境宜人,阳光明媚,微风轻拂。
相思之情:指远离故乡、思念亲友和家乡的情感。
归去难:指离开济南的美景和怀念之情让诗人心中不舍,难以割舍。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