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译文及注释:
我有一个思念的人,隔在遥远的乡村。
我有一件感触深刻的事情,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乡村遥远,无法前往,每天都在盼望。
心中的感触深刻,无法解脱,每晚都在思考。
尤其是在这残灯夜晚,孤独地独宿在空荡荡的房间里。
秋天还未到来,风雨正猛烈。
如果不学习头陀的禅修法,如何能够忘记内心的烦恼呢?
注释:
念人:思念的人。
乡:故乡。
感事:感慨的事情。
肠:内心深处。
瞻望:期盼、盼望。
解不得:理解不了、释怀不了。
思量:思考、回忆。
残灯夜:夜深人静,只剩下残留的灯光。
独宿:独自一人住宿。
空堂:空荡荡的房间。
秋天殊未晓:天还没有亮,还是深秋的黑暗。
苍苍:形容天色阴沉、昏暗。
头陀法:指佛教中的苦行僧,通过苦行来修行。
前心:内心深处。
安可忘:怎么能忘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首无名诗歌的赏析。诗歌共包含七句话,前四句采用大量重复用字,不合乎传统的诗歌习惯。描写意象被放在了叙事之后,没有比喻、用典或兴、比之作,完全没有格律的羁绊,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最真挚的情感。开头直接写出了要记叙的事情,像是憋闷已久的言语冲口而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象的渲染下立即展现给读者。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情感上却层层深入。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方,只是平平的概述,没有具体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没有深写思念的程度。然而,第二句却重点表达了思念之深。这里简短、有力地把氛围渲染开来。第三句是对第一句的扩充和延伸,更准确地表达了对于故乡生活、故乡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的扩充和延伸,回忆中的事和肝肠绞痛的感觉是诗人主观的感情。这样一实一虚的写法将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没有格律束缚,表现出作者浓烈的真情实感,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内心深处对人和故乡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能够打动人心,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此诗是元和六年,也就是公元811年时白居易四十岁时所作,其作者不详。从“独宿在空堂”的描写可知,此诗是为了一个与作者相爱的女子而写作。
据学者周相录考证,这个女子即为白居易在多次诗作中提到过的“东邻婵娟子”湘灵。可以看出,白居易与这位女子的感情深厚,其通过此诗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思念和爱意。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描述了自己身处陌生的地方,远离故乡和挚爱的心情。他感叹着自己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于远方故乡和心中所爱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以哀怨抒情的笔调展开,通过描绘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悲凉,表达了对于陌生的环境和失去的温暖的深深忧虑。
白居易作为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诗歌既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人性关怀。这首诗作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通过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深刻地描绘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思念之情,阐发了爱情之苦与生命之坚韧,成为唐代诗歌珍品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有着深深思念的人,却相隔在远远的异乡。
思念(sī niàn):对亲人、朋友等的深切思念。
异乡(yì xiāng):异地、外乡。
我有所感怀的事情,深深的刻在心上。
感怀(gǎn huái):对过去事情的感慨和怀念。
故乡遥远回不去,我没有一天不遥望它。
故乡(gù xiāng):出生的地方或者长期生活过的地方。
内心痛苦万分却无处化解,日日夜夜未曾停止思念。
痛苦(tòng kǔ):心理上的疼痛和煎熬。
我的前途似乎也迷茫无望,孤独的在空空的屋子里睡觉。
前途(qián tú):指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迷茫(mí máng):指对未来感到迷惘。
秋天尚未来临,却已风雨纷纷。
纷纷(fēn fēn):指不断而多的样子,表示形容风雨不断连绵。
不曾学过苦行僧的佛法,如何忘记曾经的过往!
苦行僧(kǔ xíng sēng):指遵循佛教戒律,行苦行、修行的僧人。
佛法(fó fǎ):指佛教的法则和教义。
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