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滁》拼音译文赏析

  • bié
    chú
  • [
    sòng
    ]
    ōu
    yáng
    xiū
  • huā
    guāng
    nóng
    làn
    liǔ
    qīng
    míng
    zhuó
    jiǔ
    huā
    qián
    sòng
    xíng
  • qiě
    cháng
    zuì
    jiào
    xián
    guǎn
    zuò
    shēng

原文: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创作背景
这首《别滁》诗是一首描写离别场景的诗歌。而要理解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我们需要了解作者欧阳修在当时的背景和经历。 欧阳修于1045年被贬为滁州知州,执掌地方治政达两年多时间。这段时期也是他创作活跃的阶段,在滁州写就了他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这篇散文以自然山水和人情风俗为题材,表现了欧阳修胸襟旷达、处处自得其乐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生活和工作,使他对滁州和当地的民情有着深入的了解和感悟,同时也为他在文学创作上提供了充分的灵感和素材。 1048年,欧阳修被调往扬州担任知州,离开了滁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在这样的经历和背景下所作。在诗中,欧阳修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他的离任引起了当地父老们真挚的祝福和敬意,让他不舍和感慨不已。这首诗也表现了社会的温情和民众的真诚,描绘了一个离别的场景,展示了人生的沧桑和变迁。 总之,这首《别滁》诗在欧阳修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欧阳修对于离别之情的感慨和思考的体现,也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特点。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佚名,但描述的主角是欧阳修。欧阳修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在他的《醉翁亭记》和这篇诗中,清晰展现了自己心胸旷达、处处自得其乐的特点。本文的诗歌赏析中,笔者通过对每句诗句的解读,逐步揭示了这首诗的内容。 首句“胸襟旷达”,点明了作者欧阳修的性格特点,即聪慧豁达,虽然身处逆境之中,但仍能处处自得其乐。接着,写到《醉翁亭记》末二段,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景,而此句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地渲染那些离情别绪。 诗歌的第二句承上启下,叙述了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的具体情景:“酌酒花前”。众宾客在花前宴送知州,丝竹助兴,气氛热烈隆重。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相反,这次宴会是当地父老为了送别知州欧阳修而举办的。这样的情节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 最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颇有惠政。饯行时当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挚祝福和敬意让他感到很是不舍,也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遗憾。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别滁的情景,用淡雅的笔调、平凡的形式,抒发了作者对于离别之情的感慨,也表现出社会的温情与民众的真诚。作者通过此诗,以很高的艺术性,生动地展现了南方春天的花光浓烂,柳丝轻明,以及一个文艺的形象——胸襟旷达的欧阳修。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欧阳修、汉字译文、注释、花光 花光多么绚烂浓郁,绿柳丝丝轻柔鲜明,人们在花前安排酒宴,热情地为我送行。我只不过是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相聚畅饮,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 花光:花朵盛开灿烂美丽。 绿柳:青翠的柳树。 丝丝:形容柳树枝条的柔软轻盈。 轻柔鲜明:委婉柔和而清晰鲜明。 安排:准备;安排饮食和场地等。 酒宴:宴请赠送饮料饮食的聚会。 送行:为人送别而举行的仪式。 相聚:在一起聚会。 畅饮:畅饮酒水,尽情地饮用。 管弦:指乐器,这里特指乐队。 离别哀音:悲伤的乐曲,表示送别之意。 注释来源:[[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C%A7%E9%98%B3%E4%BF%AE)] 译文及注释详情»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文学成就非常显著,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文论、小说、散文、词牌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