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大幠,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创作背景:
本文创作的诗篇为《巧言》,这是一个受到谗言伤害抑郁不得志的官吏为讽刺统治者听信谗言而导致国家混乱而作的。据《毛诗序》记载:“《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 这表明该诗是在古代中国春秋时期,针对当时幽王被进谗害坐失良机,导致国家陷于混乱而作的。
根据参考资料1,《巧言》所在的《诗经》中,有很多内容都与政治、社会、官场等相关。作者通过诗歌这一手段,对于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同时,由于《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文献,可以看出,这首诗篇确实是在那个时代针对当时的政治环境创作的,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气以及官场黑暗面。
参考资料2中也提到,《巧言》是先秦时期的一首诗。在那个时期,官场上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腐败和黑暗,而许多政治家和文人也对此表示了担忧和不满。因此,可以想象出,该作者是深受谗言所伤,一心期盼社会得到改善,通过诗歌这种表达方式来发声。
综上所述,该诗篇是在古代中国春秋时期,针对幽王听信谗言而导致国家混乱的政治环境创作的。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受谗言所困扰的痛苦和对于政治黑暗面的担忧,表达了对于社会进步和公正的期待。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本文鉴赏的诗篇为《巧言》,此篇诗主题在于忧谗忧谤,同时揭露了谗言惑国的卑鄙行径。这首诗以极其激愤的情绪,表达了作者对于遭受谗言之苦的无奈和不满。
起调:“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表达了作者对于天道与人伦的不理解和痛哭失声的悲愤。接着,作者再次喊出“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泰幠,予慎无辜!”以此来证明自己无罪无辜。
但是,在接下来的几章中,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更深入地揭示了谗言的本质以及它对社会的危害。作者通过反省与探究,认为谗言乱政的根源在于信谗者,因为谗言总要通过信谗者起作用。因此,如果不防患于未然,一旦沾染,便会逐渐使人产生依赖感,最终为其所害,到时悔之晚矣。作者通过这种深入的探究,将谗言的危害从表面上扩大到了根源的层面。
最后,作者在第四章中的描述通过说明君子信谗的过程及结局,深入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天子的独特处境、地位使其天生地缺乏这种免疫力。故与其说刺小人,毋宁说在刺君子。作者以极其深刻的方式,剖析了“君子信谗”的本质和结局。
整个诗篇清晰地展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在高度紧凑的文字中,深刻探讨了谗言如何祸国殃民。透过本篇诗,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于社会現象的关注、思考和对于正义的坚持。总之,《巧言》是一首很有思想深度和指导意义的诗篇。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高高远远的苍天就像是人类的父母一样。
没有罪也没有过,竟遇大祸难免除。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