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创作背景:
周厉王不听民声,导致了国人的反抗和内部的分崩离析,政治和社会状况异常混乱。周宣王继位后,认识到要想复兴国家大业,就必须先解决人心隔阂的问题。为此,王族辅政大臣在宣王即位初期,写下了《伐木》一诗,以安定人心、消除隔阂,增进亲友情谊。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首先,宣王继位时国家形势混乱,政治敌对势力对其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为了稳定局势,宣王需要依靠王族辅政大臣等亲友来共同应对挑战。而《伐木》一诗,则是王族辅政大臣们为了加强亲友感情、协调内部关系,以达到民心归附的目的而作。
其次,诗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也与政治现实息息相关。那里没有人群喧闹和纷扰,只有清新、幽雅的氛围。这种美丽而宁静的环境,可以说是作者希望政治人物们能够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此刻正巧应在此地寻找彼此有情。同时,伐木者和小鸟在这里也象征着那些被排斥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民众,其追求彼此相遇、相互支持的心态,也反映了当时形势下的一种渴望。
综合来看,周宣王的背景和时代背景对《伐木》一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这首具有宽广深远意义的诗,是王族辅政大臣宣传亲友情谊和团结协作的文学作品,是为了实现复兴国家大业所需的团结、互帮互助等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的表现。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代世俗的美好境界。接着,诗人在第三句提到了小鸟的鸣叫是因为它渴望寻找知音。这种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的心情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句“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强调了友谊如何重要。在这个诗中,作者想要表达出人类追求友谊、真挚情感的深切渴望。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宴享的场景来印证这一主题。他讲述了各种美食摆满桌子,还有兄弟们的亲密交流,透露出友谊和团结带来的喜悦和满足感。而作者也呼吁,即使无法与亲友同聚一堂,也不能放弃真挚情谊之间的联系。在这个独具特色的抒情诗篇中,作者通过借鉴自然界的声响和意象,将友谊和真挚情感的主题深刻地表现出来。此外,通过宴享的场景,还表达了复兴国家大业所需的团结、互帮互助等情感因素的重要性。这篇诗歌富于启迪性和寓意,深受读者喜欢。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咚咚作响伐木声,嘤嘤群鸟相和鸣。
(咚:形容敲击声。嘤:形容小鸟的啼鸣声。)
鸟儿出自深谷里,飞往高高大树顶。
(谷:低洼的地方。)
小鸟为何要鸣叫?只是为了求知音。
(知音: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仔细端详那小鸟,尚且求友欲相亲。
(端详:认真观察。)
何况我们这些人,岂能不知重友情。
天上神灵请聆听,赐我和乐与宁静。
(和乐:指欢乐。宁静:指安宁。)
伐木呼呼斧声急,滤酒清纯无杂质。
(滤:过滤。)
既有肥美羊羔在,请来叔伯叙情谊。
(叙:交流。)
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
打扫房屋示隆重,嘉肴八盘桌上齐。
(嘉肴:指美食。)
既有肥美公羊肉,请来舅亲聚一起。
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有过失。
伐木就在山坡边,滤酒清清快斟满。
(斟:倒酒。)
行行笾豆盛珍馐,兄弟叙谈莫疏远。
(笾豆:一种食物容器。珍馐:指美味的食品。疏远:疏离。)
有人早已失美德,一口干粮致埋怨。
有酒滤清让我饮,没酒快买我兴酣。
(兴酣:指喝酒畅快的样子。)
咚咚鼓声为我响,翩翩舞姿令我欢。
等到我有闲暇时,一定再把酒喝完。
译文及注释详情»
佚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