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拼音译文赏析

  • fēng
  • [
    táng
    ]
    luó
    yǐn
  • lún
    píng
    shān
    jiān
    xiàn
    fēng
    guāng
    jìn
    beì
    zhàn
  • cǎi
    bǎi
    huā
    chéng
    hòu
    weí
    shuí
    xīn
    weí
    shuí
    tián

原文: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相关标签:咏物

译文及注释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峰,美丽的景色都被人们占据了。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采摘了百花制成蜜糖,辛苦的劳动是为了谁,甜美的果实是为了谁呢?
注释: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山顶上。

无限风光尽被占:美丽的景色被人们占据了,没有留给别人。

采得百花成蜜后:采摘了百花,制成了蜜。

为谁辛苦为谁甜:这里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的疑问和思考,即自己的劳动成果到底是为了谁而付出的,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学鉴赏文章是探讨诗人罗隐所写的“蜜蜂”这首诗。在这首诗中,罗隐利用小蜜蜂的劳动与收获之间的矛盾,通过夹叙夹议和反复等手法,表现出他深深的感慨和思考。 首先,本诗的艺术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有三点。首先是欲夺故予,反跌有力。诗人用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来表达小蜜蜂占尽风光的气势,却在最后一句话颠覆了前面的表述,使得读者更能够深刻感受到小蜜蜂在不断地辛勤劳作,但收获却微薄的情感。 其次,叙述反诘,唱叹有情。本诗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通过反诘语气,表达出罗隐对小蜜蜂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慨。通过婉转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罗隐内心的感伤和悲哀。 最后,反复叙述,抒发情感。罗隐通过多次叙述,反复强调小蜜蜂的劳动与收获之间的矛盾,抒发了他对这种生命状态的深刻感悟和思考。通过这种反复的表达手法,罗隐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于本诗的理解与感受。 总的来说,罗隐所写的“蜜蜂”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思和情感的佳作。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对于小蜜蜂的深入思考,罗隐成功地表达出了他内心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鉴赏详情»


赏析
题《蜂》的赏析 罗隐是唐末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咏物诗以“切于物”而“不粘于物”为特点。其中,《蜂》一首通过咏叹蜜蜂采花酿蜜,表达了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该诗前两句写出了蜜蜂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它们在山花烂漫中辛勤劳作的场景。广阔的领地给了它们相当大的施展本领的空间。作者用“不论”“无限”来形容这种空间,为下文后续的议论做出了铺垫。这里的描写看似平平无奇,但实则匠心独运,先扬后抑,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后两句则通过“蜜蜂”这一意象,进一步将其象征的“劳动者”意象加以引申、扩大。它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劳动,采得百花成蜜,这一辛苦终于有了可喜的成果。话锋一转,作者发出了“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一声叹息。同时,他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这般辛劳到底又是为了谁呢?在当时的社会里,为的正是那些不劳而获、占据高位、手握重权的剥削者。 整首诗通过对蜜蜂这一小小生物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社会中劳动者的处境,并暗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和剥削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蜂》虽然只是一首咏物诗,但它背后的涵义却更为深刻,带给人们反思和启示。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罗隐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生于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历经七年的不断努力,但却七次落榜,最终被称为“十上不第”。这个时期正值唐朝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期,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文人们都执着于功名利禄,而罗隐却不同凡响。他对当时的考试制度、朝廷的失望以及对官员们不劳而获的愤懑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蜂》是罗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讽喻了人民辛苦劳作在田间地头而官员们却不劳而获的现象。诗中用蜜蜂来比喻勤劳的农民,将农民的辛勤劳动与朝廷官员的安逸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平和不合理,这体现了罗隐的思想观点和人生态度。在唐朝,科举制度实施使得官员们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却经常远离实际生产和劳动,从而形成了一种脱离群众的现象。罗隐对此深感不满,在诗中慨叹:“不要倚高楼,建瓴出海波。浮云若压城,甘霖欲断魂。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堪听。”表达了他对现状的无奈和悲愤。 总之,罗隐作为唐代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着重描写人民的苦难与忧患,反映制度问题和政治风气。他通过《蜂》这首讽刺诗,抨击官场腐败现象,也为后来者作出了榜样和启示。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罗隐、汉字译文、注释、平地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 都被蜜蜂占领。 它们采尽百花酿成蜜后, 到头来又是在为谁忙碌? 为谁酿造醇香的蜂蜜呢? 【汉字译文】 无论是平地还是山峰,无限花开的风光, 都被蜜蜂所占据。 它们采集了所有的百花,制成了美味的蜜。 但最终,这一切辛勤劳作是为了谁呢? 为了谁创造了那醇香可口的蜂蜜呢? 【注释】 罗隐在这首《蜂》诗中赞扬了蜜蜂的勤劳和努力,表达了对自然界中万物互相依存、合作共赢的敬意。 译文及注释详情»


罗隐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罗隐的诗歌以描写山水、抒发思乡之情著称,其中《题九华山石壁》、《九华山祠堂》、《九华山招隐》等诗作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九华诗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