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拼音译文赏析

  • shēng
    gān
    zhōu
    ·
    cān
    liáo
  • [
    sòng
    ]
    shì
  • yǒu
    qíng
    fēng
    wàn
    juàn
    cháo
    lái
    qíng
    sòng
    cháo
    guī
    wèn
    qián
    táng
    jiāng
    shàng
    西
    xìng
    kǒu
    xié
    huī
    yòng
    liáng
    jīn
    yǎng
    rén
    feī
    shuí
    dōng
    lǎo
    bái
    shǒu
    wàng
  • 西
    西
    pàn
    zhèng
    shān
    hǎo
    chù
    kōng
    cuì
    yān
    feī
    suàn
    shī
    rén
    xiāng
    jūn
    yuē
    nián
    dōng
    hái
    hǎi
    dào
    yuàn
    xiè
    gōng
    zhì
    xiāng
    weí
    西
    zhōu
    yìng
    huí
    shǒu
    weí
    zhān
    (
    zhèng
    zuò
    zhèng
    chūn
    )

原文: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正暮一作:正春)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
有情风:指有感情的风,即温柔的风。

万里卷潮来:形容潮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无情送潮归:指潮水退去时,风不再温柔,而是冷酷无情地吹送着潮水。

钱塘江:指浙江省杭州市境内的钱塘江,是中国著名的大江之一。

西兴浦口:指钱塘江口的一个地方,现在是杭州市萧山区的一个镇。

几度斜晖:指夕阳斜照的次数,也可以理解为夕阳的美景。

俯仰昔人非:指回顾历史,思考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东坡老: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字东坡。

白首忘机:指苏轼老年时仍然保持豁达、洒脱的心态。

西湖:指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

正暮山好处:指在傍晚时分,山峦的景色最为美丽。

空翠烟霏:指山林中的绿色植物和烟雾缭绕的景象。

算诗人相得:指作者和另一位诗人有相同的感受和理解。

约他年、东还海道:指作者和另一位诗人约定在未来一起去东海旅行。

谢公:指唐代文学家谢灵运,字伯符。

雅志:指高尚的志向和追求。

西州路:指作者所在的地方,可能是浙江省的某个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本文是对苏轼《钱塘湖春行》中“钱塘江潮水连海平,海气何潇湘,千峰万壑路无踪,乘舟欲行何处方?忽闻岸上踏琼瑟,声如崩玉撼山林。自广峯山下来,应是偷波渡海人”这一段的分析和赏析。 苏轼的这首词描写了钱塘江的景色,并以此抒发了离情别绪。首两句中,词人将钱塘江比作一个有情之物,有情地行动着,一涨一落,却又无情地送潮归去。正是这种无情之态,衬托出了有情之物的别离之苦。接下来的三句写出了词人和参寥多次同观潮景的情景,以及夕阳和潮水的无情。最后四句则表现了词人超脱于纷扰的尘世之外,达到了达观超旷、泯灭机心的境界。 整首词以钱塘江为主题,抒发了离情之苦和达观超脱的情感。在描写钱塘江的景色中,苏轼并不是单纯地写出清新的江水和远山近岸,而是将钱塘江潮水的行动比喻成了人的聚散离合。这种生动形象的描绘,使得整个词更富有感染力,让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词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之间无情有情的对比,词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和人世无常的领悟和感受。最后四句则寄托了词人的理想和境界,展现了他超脱于尘世之外的境界和态度。 赏析详情»


历史背景
此作品名为《定风波》,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所作。苏轼当时被杭州太守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写下了这首词作为送别参寥的礼物,表现出二人深厚的友情。 参寥是一位精通佛学道家的僧道潜,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都深受苏轼推崇,两人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连赶两千里追随他数年。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友情的珍视,同时抒发了他对出世的向往和人生空虚的感慨。 在宋代,社会政治环境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们生活在动荡与不确定中,很多文人士大夫也因此产生了悲观和迷茫。苏轼和参寥两人的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他们共同探讨哲学、探讨人生意义,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理想的精神追求。 《定风波》的词句婉转优美,语言深刻内涵,表现了苏轼对生命、人生以及原则的思考和体验。整首词不失豪放大气,充满力量,同时也尽显出作者的情感。这首词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历史背景详情»


创作背景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中国文化历史中一首著名的词作品。它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宋哲宗元祐六年,即公元1091年。当时,苏轼担任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准备离开杭州前往汴京,他就将这首词作为礼物送给了参寥。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文学成就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中不仅包括了诗、词、赋等各类文学体裁,还涉及到政治、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作为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其创作背景也为研究苏轼的文学思想与艺术成就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据史书记录,苏轼在任杭州知州期间,积极推进政治改革,修建水利工程,促进经济发展,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但他多次对当时朝政不满,因而多次被贬官。此时,《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应运而生,它是苏轼对离别、抒发思念之情的表达,同时也包含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文学追求,传达了他不屈不挠、坚持独立的人格力量。 总之,《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这首词作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我们了解苏轼的人生与思想、了解宋代文化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更为我们珍视人生、表达爱情、传承文化提供了灵感。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有感于风景的变幻无常,有情之风与无情之潮时而带来美丽,时而又带走。 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诗人想问自己和朋友在这些地方看过多少个夕阳西下。 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诗人意为不必为过去和未来担忧,光阴荏苒,时间匆忙,往事皆已随风消逝。 谁像我东坡苏老。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诗人谦虚自嘲,说自己像东坡先生一样,在晚年时已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云霏。——诗人在此描绘了西湖之美,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诗人觉得自己与朋友相处得很好,珍视这样的友情。 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别让这一高雅志向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诗人希望能够和朋友一起退隐江湖,不要让自己的理想和未来的现实产生冲突。 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诗人劝告自己不要因为过去的遗憾而悲伤,也不要为他而流泪。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