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及注释: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东风吹放着千树花。星星点点地落下来,像雨一样。宝马雕刻的车子香气弥漫在路上。凤凰箫声响起,玉壶发出光芒,整夜鱼龙翩翩起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蛾儿在雪柳和黄金缕中飞舞。她的笑语轻盈,带着淡淡的香气。在人群中寻找他千百次,忽然回头,那个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
东风:春风,指春天的风。
夜放花千树:夜晚里开满了千树万树的花朵。
更吹落:更夜时分,风吹落了花瓣。
星如雨:星星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宝马雕车:指豪华的马车。
香满路:路上弥漫着香气。
凤箫声动:凤凰的箫声响起。
玉壶光转:玉壶里的光芒不停地转动。
一夜鱼龙舞:形容宴会上热闹非凡,人们跳舞欢乐。
蛾儿雪柳黄金缕:形容女子的美貌,如同蛾儿、雪柳、黄金缕一样婀娜多姿。
笑语盈盈:微笑着说话。
暗香去:微弱的香气飘散而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在人群中寻找他,寻觅了很多次。
蓦然回首:突然回头。
灯火阑珊处:指在灯火昏暗的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词作,它通过描绘正月十五的节日盛况,展现了人们的欢乐和狂喜,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于自己心爱的女子的眷恋与思念。该词以华丽、感性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浓郁的节庆氛围,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对于节日和爱情的极致追求。
上半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通过形象而富有想象力的表述方式,将读者引入这个喜庆的场景之中。此外,“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一两句构筑了热闹非凡的春节气氛,生动地描绘了城市的灯火璀璨,以及人们享受节日的盛景。
下半阕中,“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描绘了美丽多姿的女子,犹如蛾儿一般穿着美丽的衣裳,欢天喜地地前行,这让整个节日愈发热闹迷人。同时,“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情节为该词赋予了叙事性和戏剧性,意味着人们对于爱情的追求和等待,以及最终得到爱情后的感慨和欢喜。
在整个词中,辛弃疾的用词优美、富有变化,通过形象而恰当的比喻、抒情而不失清新自然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节日歌颂的同时,他通过小说一般的情节布局,将个体生命与集体喜庆相结合,将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进了大众的欢乐中,从而达到了叙述典雅,情感真切的艺术效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辛弃疾在南宋时期创作《元夕》这首词的背景。当时,南宋处于战乱肆虐的时期,国家半壁江山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遭受蹂躏,国势日衰。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充满激情、哀伤、怨恨,创作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辛弃疾在词中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对国难当头的局面深感忧虑,朝廷偷安、人们浮躁的现实引起他的不满和批判。他呼吁有志之士能够振兴国家,希望找到知音,凝聚起一股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此外,他也表达了对那些不同于常人、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自甘寂寞的人的追慕和自我写照。
《元夕》这首词集思广益,引人深思。它不仅有辛辣的批判,也充满了作者对祖国兴亡的关切。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既是一首抨击朝政、愤怒又失落的词作,更是一首描述诗人身世经历、抒发思乡之情、牵绊人心的艺术佳作。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国家、社会、人性的角度,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元夕》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描绘了元灯节的场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人间仙境。
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指出,上半部分主要描述灯节的热闹氛围,通过写火树、星雨、车马等细节,展现了这个节日的盛况。作品中的“东风”,不仅吹开了地上的灯花,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形象生动,色彩斑斓,营造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稼轩运用了大量的丽字来描绘这个场景,如“宝”、“雕”、“凤”、“玉”等,更加传神地描绘了节日的气氛,让人目不暇接。
下半部分则通过描写民间艺人和游女的情感和行为来体现人情味。稼轩先从游女们头上的盛装着手,描绘了她们的美貌和妩媚,随后通过她们的言谈举止,展现了她们的自信和快乐。整个画面非常生动,给人以亲切感。
总体来看,《元夕》语言华丽、图像清晰、情感饱满,通过细节描写和情景交融,展现了灯节的热闹和民间艺人的情感,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词作,不愧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鉴赏详情»
赏析二:
这首词的下片则是寻觅那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词人通过探寻四方,寻找知音,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可理解为词人所到之处,无论是官府还是富户,都高悬灯笼,庆贺元宵佳节,而他不为其中的热闹所动,仍心系于远方的知音和理想。终于在“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小楼”中,找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女伴,一同品味月色和诗意,共赏书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句,表达词人对时光流转及人生厚重的感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骨子里的高雅情怀,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的构思巧妙,风格独特,像是一幅画卷,将元夕节的热闹景象、人们的欢愉心情、以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融汇在一起,给人印象深刻、意境美丽。同时,辛弃疾以细腻的笔触,把元夕节的情景、人物和气氛描绘得十分生动。这首词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一首经典的艺术品,值得我们去欣赏和传颂。
赏析二详情»
煮酒论诗词:
元宵芳华千里秀,东风吹落星如雨。
凤箫声动玉壶光,一夜鱼龙舞绕楼。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繁华喧闹人声杂,难觅佳人心中慕。
此诗题为《元宵夜》,通过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丰富想象与精湛技巧,展现了元宵节独特的欢乐氛围和繁华景象。上片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为开头,描绘了元宵之夜城市繁华的灯火通明,空中的烟花散落下来,如繁星坠地的美景。紧接着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诗人点石成金地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将元宵节的音乐与民间艺人舞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则突出了游人仕女的衣着和装饰物,以闹蛾儿、雪柳、黄金缕为主要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元宵夜的繁华和热闹。最后,通过“笑语盈盈暗香去”一句,诗人刻画了游人的欢声笑语和淡淡幽香萦绕耳畔,更体现了诗人对佳人的眷恋与思念,让人有些唏嘘感慨。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描写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元宵节的神韵和文化内涵,是一首集景、人、物于一体的精美诗篇。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译文及注释:
入夜一城花灯,好似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宛若被吹落的万点流星。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了整条路。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有的飘着金黄的丝缕,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在众芳里我千百次寻觅她,可都未曾找到;突然一回首,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注释:
入夜一城花灯:指晚上一个城市内的灯笼、彩灯等装饰物。
花儿挂满千枝万树:形容花灯的数量很多,装饰整个城市仿佛开满了花。
烟火宛若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形容烟花绽放后,如同漫天流星,美丽而富有诗意。
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指花灯游行时,场面热闹喧嚣,高贵的马匹拉着华丽的花车穿梭街头巷尾。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凤箫是一种乐器,此处指乐队演奏美妙的音乐。
玉壶的灯光流转着:玉壶是一种制作精美的花灯,其灯光流转则是指不断变换的灯光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鱼龙花灯:形状像鱼龙的花灯,也是花灯游行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插满蛾儿、戴着雪柳、飘着金黄的丝缕:这些都是美人头上的装饰物,形容她们的服饰华美精致。
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形容一个人孤独地站在热闹的人群之外,在灯火稀少的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