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译文及注释: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在邺城下,风流人物很多,但是我仍然感到心怀壮志,唱歌时缺少了酒壶。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若何。
如果风云之辈恨我年轻,那么温庭筠和李白的声音又能如何呢?
注释:
邺下:指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一带。
风流:指文采风流,才华出众。
晋多:指晋国人才辈出。
壮怀:指豪迈的心情。
缺壶歌:一种流传于古代的民歌,歌词中常出现“缺壶”二字。
风云:指时局变幻。
张华:指晋国名将张华。
温李:指晋国名将温峤和李充。
新声:指新的声音、新的气象。
奈若何:表示无可奈何之意。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元好问在他的文献中提到,西晋诗歌继承了建安文风,并且认为建安风骨对于这个时期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诗歌中仍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建安文风元素,但是也增加了“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钟嵘评张华诗语)的成分,成为更为婉约的诗歌。
元好问所肯定的诗歌风格是建安风骨,因此,他举张华的例子,指出张华虽然以其诗歌的绮靡婉艳和文字的妍冶而名声显赫,却缺乏豪壮慷慨之气。而到了晚唐的温庭筠和李商隐,则更多地表现出儿女情长和婉约的诗歌风格。
通过对元好问文章的分析,可以看出他对绮靡文风的不满情绪,并且认为诗歌发展需要更多的壮怀犹见缺壶歌之气,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简析详情»
注释:
邺是位于今天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的一座古城,古代称之为邺城。在东汉末年,曹操拥有强大的势力,他将邺城作为自己的据点之一来进行防御和掌控周边地区。在建安时代,尽管曹操已经去世,但邺城仍然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来献艺。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及其他文人围绕着他们,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其中建安七子是著名的文学家群体,包括陈琳、徐干、阮籍、张继、应璩、王粲、刘桢等,他们在邺城相聚交流,共同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的优秀作品。因此,邺城是建安文学的中心,对于中国文学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注释详情»
元好问简介: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 元好问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