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译文及注释: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代避讳的现象,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导致了很多人不能如愿考中进士,例如李贺就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而被非议。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应该参加进士科考试,但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他在《讳辩》中通过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
本文的主题是批判避讳制度,并且认为避讳制度已经过度,对于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同时本文还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反对对于自由言论的压制。作者运用巧妙的辞章技巧,通过“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达到了说理痛快的效果。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但读者却可以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总之,本文是一篇思想深刻、语言辛辣、推陈出新的优秀文章。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韩愈给李贺写信劝他去考进士,但有人出来诋毁李贺,说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因此不应该去考进士。对此韩愈提出了疑问,即李贺是否违背了“双名不专讳一个字”“不讳声音相近的字”这两个律规,以及避讳这一传统从何时开始。
“双名不专讳一个字”指的是人名中的两个字都不应该被忽略或替换,而“不讳声音相近的字”则是指人名中的两个字如果发音相近,也应该避讳。然而,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时并不说“在”,说“在”时也不说“征”。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灵活运用这些规则。
韩愈认为,古代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大师周公、孔子等人,却没有完全遵守这些规则,因此现在也不必过于拘泥于这些规则。比如,周康王钊的孙子的谥号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也不避“昔”字。在周朝,也有人名中含有与父亲名相近音的字,如骐期。因此,不能因为父亲名字中有一个字而禁止孩子去考进士。这种观点很有道理,也提醒我们不要过于拘泥于传统,而应该灵活运用规则。
译文及注释详情»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称“韩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散文、诗,均有名。著作收录《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