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孰察之。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毋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孰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甯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胡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亡厌也。夫晋文亲其雠,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
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呔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荆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竭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
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辞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
今人主沈谄谀之辞,牵帷廧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皁,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赏析:
邹阳,一个被囚禁在狱中、命悬一线的人,却依然能够在自己最为危急的时刻,保持着他那“抗直”、“不苟合”的性格,继续写出了一篇充满谏诤之意的上书。这篇文章承载了邹阳的智慧和勇气,也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人主沈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
邹阳在文章中,用丰富的史实和恰当的借古喻今的手法,阐述了如何让国家安定繁荣的道理。他指出,当一个人主被谗言和谄词所蒙蔽,无法分辨忠良之士,那么这个国家就有可能走向危机;反之,当人主聆听诚实守信的忠臣,那么这个国家就有可能兴旺发达。
正是因为邹阳的这篇上书,才让他在囚狱中的人生焕发出光芒,成为历史上被后人传颂的名士。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国家、民族和天下百姓的忠诚和担当,以及他对真理和正义的坚持和追求。而这种精神,依旧值得我们今天去学习和借鉴。
总之,邹阳那篇充满谏诤之意的上书,展示出他的智慧、勇气和担当,向我们彰显了“人主沈谗谀则危,任忠信则兴”的道理。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精神财富,它告诉我们:只有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清醒、明理、坚定,坚持正义,才能够赢得尊重和敬仰。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臣子听说忠心不会得不到报答,诚实不会遭到怀疑,但臣子曾经以为是这样,却只不过是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以至感动上天出现了白虹横贯太阳的景象,太子丹却不放心他;卫先生为秦国策划趁长平之胜灭赵的计划,上天呈现太白星进入昴宿的吉相,秦昭王却怀疑他。精诚使天地出现了变异,忠信却得不到两位主子的理解,难道不可悲吗?现在臣子尽忠竭诚,说出全部见解希望大王了解,大王左右的人却不明白,结果使我遭到狱吏的审讯,被世人怀疑。这是让荆轲、卫先生重生,而燕太子丹、秦昭王仍然没有觉悟啊。希望大王深思明察。
注释:
1. 义气:指忠心耿耿的情谊。
2. 白虹横贯太阳:传说是上天对荆轲忠诚的奖励,也被视为祥瑞之兆。
3. 华夏古代常将星象解释为吉凶吉兆的象征。太白星进入昴宿,是指秦国迎来了胜利,是好兆头。
4. 精诚:形容忠诚的心意。
5. 遭受审讯:表示因为忠诚而遭到怀疑和惩罚。
6. “不可悲吗?”:表示忠诚被误解或不被理解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
7. 重生:比喻这种忠诚精神永垂不朽,也就是不能被消灭。
8. 觉悟:指明白理解大义,认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角色。
从前卞和献宝,楚王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忠,秦二世处他以极刑。因此箕子装疯,接舆隐居,是怕遭受这类祸害啊。希望大王看清卞和、李斯的本心,置楚王、秦二世的偏听于脑后,不要使臣子被箕子、接舆笑话。臣子听得比干被开膛破心,伍子胥死后被裹在马皮囊里扔进钱塘江,臣子原先不相信,今天才清楚了。希望大王深思明察,稍加怜惜。
注释:
1. 卞和:春秋时期楚国的宰相,以制作铜雀台闻名于史。
2. 李斯:秦始皇时期的重臣,主张实行法家思想,被誉为中国统一的功臣。
3. 箕子、接舆:周朝时期的贤臣,都因为直言忠诚而遭到贬谪和流放。
4. 干、子胥:古代忠臣,都因为挑战政治上的权威而失去了生命。
5. 钱塘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条江河。
俗话说:“有相处到老还是陌生的,也有停车交谈一见如故的。”为什么?关键在于理解和不理解啊。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用自己的头交给荆轲来帮助太子丹的事业;王奢离开齐国投奔魏国,亲上城楼自杀来退齐军以保存魏国。他们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决策,是因为理解了大义和人心。而臣子们的忠诚与否,也取决于大王是否能明察事理,真正理解和珍视他们的忠诚。
译文及注释详情»
邹阳简介: 邹阳(约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字长庚,是齐国人,西汉时期的散文家,被誉为“齐之文宗”。他的生卒年份大致可推算为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0年之间。 在文帝时期,邹阳为吴王刘濞的门客,以其文辩才华闻名于世。然而,吴王刘濞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但是吴王并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因此,邹阳与枚乘、严忌等人一起离开了吴国,前往梁国,成为梁孝王的门客。 邹阳以“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著称。但是,后来他被人诬陷入狱,甚至面临着被处死的危险。在狱中,邹阳写了一封名为《于狱中上书自明》的信,表达了自己的真心和坦诚。这封信让梁孝王大为感动,他立即下令释放邹阳,并且尊重他为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