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拼音译文赏析

  • xiǎo
    sōng
  • [
    táng
    ]
  • xiǎo
    tóu
    shēn
    cǎo
    ér
    jīn
    jiàn
    jiào
    chū
    péng
    hāo
  • shí
    rén
    shí
    líng
    yún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原文: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相关标签:励志哲理咏物

译文及注释
自小在草丛中长出刺头,如今渐渐发现自己是蓬蒿。
当时的人们不认识凌云木,只有等到凌云木长得高大时才会被人们所知。
注释:
自小刺头深草里:自从小的时候就像长在深草丛中的刺一样,不被人注意。

而今渐觉出蓬蒿:现在渐渐地被人们发现,像是长出了蓬草一样。

时人不识凌云木:当时的人们不认识凌云木这种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只有等到凌云木长得高大,才能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语的呼应,同时也引导着读者关注到下文的变化和发展。“出”字之后,又有“蓬蒿”,这个字述说的不是小松的成长,而是表现它的成长对比于其他草的落后。这种对比是很有意义的。小松之所以被突显,正是因为它的优异和与众不同。《小松》后两句,“高耸云霄竟未央,不信试看尘埃扬。”把松树的生长和人的进步联系起来。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必须努力实践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积极向前,不断向上。只有不懈的追求,才能带来无限可能。松树虽从小如草,但最终仍然能够“高耸云霄”,一展英姿。这句话意犹未尽,透着深深的哲理。不管我们身处何种环境、遭受何种困难挑战,总有一天会“高耸云霄”,并展现出属于自己的风采。而成长的漫长过程中,让身后留下尘埃和足迹吧——那不仅是对我们自己的证明,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杜荀鹤的《小松》不仅是一首描绘松树的诗歌,更是一篇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文章,通过对松树的赞美和启迪,引导人们努力向上,追寻梦想,在人生中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汉字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杜荀鹤在这首诗中运用树木的生长过程,抒发了对于那些被埋没的才华和潜力的认同与关注,以及对于仅仅追随流行、没有独立思考的人们的批判。以下是对于该诗每句话的更详细解读: 1.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此句描写了松树成长的起点,即在草丛中若隐若现、没有得到关注。这也暗示了许多人的潜力在某些时候也被埋没、被忽视的现象。 2. 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这里用松树和野草作对比,更加突出了松树的高大和非凡之处。但它们都是在同样的土地上生长,只是一个被发掘与育成,而另一个却被忽略和疏远。 3.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这里指那些当时没有领悟到松树的价值与未来的人们,也就是没有眼光和见识的人们。他们不能像杜荀鹤那样看到松树的潜力和前途。 4. 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这里强调的是对于松树所付出的努力和耐心,以及人们需要等待、观察和感知生命的成长过程。同时,也通过松树的成长,表达了对于个人奋斗和成长的赞赏和认可。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荀鹤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出身于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他曾经考取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他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但是他恃势侮易缙绅,引起众怒,欲杀之而未及,最终卒于天祐初。他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其事迹可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