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译文及注释: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汉字译文的意思是:泪水湿透了罗巾,梦境未能实现,深夜时在前殿听着歌声。美貌未曾老去,恩情却已消逝,斜倚在香炉旁坐到天明。
注释:
泪湿罗巾:泪水湿透了罗巾,罗巾是一种细薄的丝绸。
梦不成:指梦境中的愿望没有实现。
夜深前殿:指宫殿中的前殿,前殿是皇帝接见臣子和官员的地方。
按歌声:指按照歌声的节奏和旋律演唱。
红颜未老恩先断:红颜指美貌的女子,未老指年轻,恩先断指恩情先消逝,即美貌的女子的恩情很快就会消失。
斜倚薰笼:斜倚指身体向一侧倾斜,薰笼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器具,用来散发香气。
坐到明:指坐到天亮。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泪水湿透了罗巾 -> 泪水湿透了襁褓
无法入睡好梦难成 -> 恍惚难成良梦
深夜时分听到前殿传来按着节拍唱歌的声音 -> 片刻传来殿前篷帏,扣板杵声相应。
红颜尚未老去已经失去了君王的恩宠 -> 红颜薄命,寡恩无计
斜靠着熏笼一直坐到天明 -> 斜依熏笼,不觉晓星初照。
注释:
1. "罗巾":指婴儿的襁褓。
2. "前殿":皇帝的住所,也是唐代后宫的中心。
3. "篷帏":古代宫廷和居室中的隔断,贴在木架或竹架上,用以遮挡人眼或阳光。
4. "扣板杵声":指敲打节奏明显、有节奏感的乐器,如编钟、编磬、锣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诗的故事:
等至天明,写宫女的绝望。这四句诗铺陈了宫女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中所见“怨怅”之情深刻而又真切,让人无法不为她的遭遇感到惋惜和心痛。
白居易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将这位宫女的命运与岁月悠悠之间的沧桑交织在一起,以细腻的笔触表现出她的种种心情。从盼望、失望、苦望,再到痴想和绝望,诗人将宫女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高度凝练的诗句,不仅催人泪下,更打动人心。
诗的故事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代表唐诗中宫廷主题的怨词。从叙述内容来看,这位宫女失宠并渴望君王再次宠幸她,但最终她的期望落空,内心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
作者通过极其简洁舒展的语言,传达了宫女的复杂内心状况。诗中表现出宫女不仅仅是对君王的渴求,更是对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宫女渴望别人的赞赏和爱情,并在这过程中感受到了痛苦和绝望,这种感受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处境和人性的深度。
此诗用字简洁、手法熟练,语言纯熟而感情深沉。作者通过宫女的遭遇,传达了对命运的悲愤和对逆境的无奈。这首诗经过几百年的年月考验,至今仍广为传颂,体现了唐代文学的高度成就和深远影响。
鉴赏详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