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坊正字剑子歌》拼音译文赏析

  • chūn
    fāng
    zhèng
    jiàn
  • [
    táng
    ]
  • xiān
    beì
    xiá
    zhōng
    sān
    chǐ
    shuǐ
    céng
    tán
    zhǎn
    lóng
  • yuè
    xié
    míng
    guā
    lòu
    hán
    liàn
    dài
    píng
    chuī
  • jiāo
    taī
    lǎo
    cuì
    huā
    bái
    xián
    weǐ
  • zhí
    shì
    jīng
    piàn
    xīn
    jiào
    zhào
    jiàn
    chūn
    fāng
  • tuán
    jīn
    xuán
    shén
    guāng
    jié
    lán
    tián
  • chū
    西
    fāng
    bái
    jīng
    áo
    áo
    guǐ
    qiū
    jiāo

原文: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
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蛟胎皮老蒺藜刺,鸊鹈淬花白鹇尾。
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
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



译文及注释
先辈的匣子里有三尺水,曾经进入吴潭斩杀龙子。
月光斜照,露水寒冷,练带平铺在地,吹不起来。
蛟龙的胎皮老化,蒺藜刺刺人,鸊鹈淬花,白鹇尾巴。
这是荆轲一片忠心,不要让春坊的字眼玷污了他的名声。
挼丝成团,金丝悬挂在簏簌上,神光欲要切断蓝田玉。
西方的白帝惊讶,鬼母在秋郊哭泣。
注释:
先辈:指古代先贤、前辈。
匣中三尺水:传说中的“三尺剑”,比喻剑的品质极高。
吴潭:地名,指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太湖。
斩龙子:传说中的神龙,比喻强大的敌人。
隙月:指月亮的弯月。
刮露寒:露水凝结成冰,寒冷的意思。
练带:指练功用的带子。
平铺:指带子平放在地上。
蛟胎:指蛟龙的胎,比喻蛟龙的皮。
蒺藜刺:指蒺藜的刺,比喻锋利的武器。
鸊鹈:一种水鸟,比喻美丽的事物。
淬花:指将花卉浸泡在水中,比喻美化。
白鹇尾:指白色的鹇鸟的尾巴,比喻美丽的事物。
荆轲:战国时期的著名刺客,比喻忠诚的人。
春坊:指汉武帝的后宫,比喻权力中心。
挼丝团金:指制作金丝织品的工艺。
悬簏簌:指挂在簏簌上的金丝织品。
神光:指金丝织品闪烁的光芒。
蓝田玉:指陕西省蓝田县出产的玉石。
西方白帝:指四川省峨眉山的白帝城,比喻神秘的地方。
鬼母:指传说中的鬼神,比喻恐怖的事物。
秋郊:指秋天的郊外。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释
这段内容提到了一些与诗中典故相关的人名和事物,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补充注释: 1. 作者:佚名春坊正字:指在唐朝太子宫掌管修正经籍文字的官员,属于左春坊司经局。因此称为“春坊正字”。 2. 剑子:指春坊正字。而“三尺水”则是指他手中的长剑,这是一种隐喻。 3. 典故“吴潭斩龙子”:这是关于西晋周处在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市)斩蛟龙除害的传说。 4. “隙月”:这是形容剑光照射到墙壁缝隙中,看起来像是月光透过缝隙照进来一样。 5. 比喻“剑练带”:白色的绸带是剑的附属品,装饰性的同时有着稳定握剑的作用。这里的“剑光像白色的绸带”则是比喻剑的光芒很亮,就像是白色的绸带一样闪耀。 6. “蛟胎”:用沙鱼皮做成的剑鞘。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剑鞘,因为它形似蛟龙之胎,被认为是高档剑器的代表。 7. “鸊鹈”:一种水鸟的名称,与诗歌中的“白鹇”不同。 8. “荆轲”:战国时卫国人,曾经被派遣暗杀秦王嬴政(秦始皇)。虽然行刺未果,但荆轲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英雄传说。 9. “簏簌”:下垂的样子,形容某些物品因重心不稳而下垂的情况。 10. “蓝田玉”:蓝田群众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收掘的美玉。作为贵重的宝石材料,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1. “西方白帝”:神话中有关西方神灵的一个名称。在这首诗歌中,西方白帝被描述为一种与神灵之间的联系,暗示了作者对神性的信仰。 12. “鬼母秋郊哭”:指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的一个故事,刘邦(后来的汉高祖)醉酒夜行时斩杀了一只大蛇,并遇到了一个老妇人在哭泣,她用“鬼母”自称,并表示自己是西方白帝子,被赤帝子所杀。这个故事在诗歌中被当做是对神灵力量的回应和表达。 注释详情»


鉴赏
本文描述了一首著名的咏剑诗《春坊正字剑子歌》,并详细介绍了其中用于形容剑的比喻和隐喻,反映出作者对于剑的热爱和崇敬。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柄充满传奇色彩的宝剑,它曾经斩蛟除害,剑鞘采用老鲨鱼皮,表面布满蒺藜刺般的珠纹,并涂抹着鸊鹈油,以保护剑身不生锈。这种细节描写让读者无法忘记这柄剑的形象和历史背景。 此外,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来描绘这柄宝剑的神韵之美,比如“三尺水”、“隙月斜明”、“练带平铺”等,使人感受到锋锐之余,更多的是剑的华丽和魅力。诗人还暗示了自己对于历史和传说的关注,通过引用《世说新语》中周处斩蛟的故事,同时提到荆轲、西方白帝等人和事物,展现了他对于历史典故的博学多闻和感性理解。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构思、新奇的设想、奇异的比喻和深刻的主题,让读者对于剑和历史典故产生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兴趣。沈德潜对于这首诗的评价“并传其神”,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鉴赏详情»


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或“诗仙”。出身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因此后世称他为李昌谷。李贺生活贫困,抑郁感伤,焦思苦吟,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的心情,但他的诗仍然闪着奇光异彩,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公元816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