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拼音译文赏析

  • gāo
    shì
    xuē
    tóng
    dēng
    ēn
  • [
    táng
    ]
    cén
    cān
  • shì
    yǒng
    chū
    gāo
    tiān
    gōng
  • dēng
    lín
    chū
    shì
    jiè
    dèng
    dào
    pán
    kōng
  • shén
    zhōu
    zhēng
    róng
    guǐ
    gōng
  • jiǎo
    bái
    céng
    cāng
    qióng
  • xià
    kuī
    zhǐ
    gāo
    niǎo
    tīng
    wén
    jīng
    fēng
  • lián
    shān
    ruò
    tāo
    bēn
    còu
    cháo
    dōng
    (
    còu
    zuò
    zǒu
    zuò
    )
  • qīng
    huái
    jiā
    chí
    dào
    gōng
    guǎn
    líng
    lóng
    (
    guǎn
    zuò
    guān
    )
  • qiū
    cóng
    西
    lái
    cāng
    rán
    mǎn
    guān
    zhōng
  • líng
    beǐ
    yuán
    shàng
    wàn
    qīng
  • jìng
    liǎo
    shèng
    yīn
    suǒ
    zōng
  • shì
    jiāng
    guà
    guàn
    jiào
    dào
    qióng

原文: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一作:走;似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写人写景

译文及注释
塔的高度如同涌出,独自高耸在天宫之中。
登上塔顶,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磴道盘旋于虚空之中。
塔突兀地压在神州之上,峥嵘的样子像是鬼神所建。
四个角落遮挡了白日的光芒,七层塔身摩挲着苍穹。
从塔上往下看,可以指着高飞的鸟儿,俯听着惊人的风声。
塔连绵起伏,像波涛一般,奔腾向东方。
青槐树夹着宽阔的驰道,宫殿华丽精致。
秋色从西方传来,苍茫的景象充满了关中。
五陵北原之上,万古青蒙蒙。
净化自己的心灵,可以领悟到真理,胜利源于早年的信仰。
发誓要放下所有荣誉,追求无穷无尽的道路。
注释:
塔势:指佛塔的高大气势。
孤高:孤立高耸。
磴道:山路。
突兀:高耸突出。
峥嵘:形容山峰险峻。
四角碍白日:指塔高耸入云,挡住了阳光。
七层摩苍穹:指塔高达七层,直插云霄。
下窥指高鸟:从塔上俯瞰,看到高飞的鸟儿。
俯听闻惊风:从塔上俯听风声,感受到强烈的风势。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形容山势连绵起伏,如同波涛汹涌,向东延伸。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形容道路两旁有青槐树,宫殿建筑精美华丽。
苍然满关中:形容秋天的景色苍凉而壮美,充满了关中大地。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指五陵墓地所在的北原,历经万古,依然苍茫迷离。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指通过净化心灵,才能领悟佛法的真谛,胜利的原因在于早年的信仰。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表示要放下世俗的荣华富贵,专心修行,认为修行的资质是无限的。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宝塔:baǒ tǎ,指寺庙内的高塔。 巍峨:wēi é,高耸的样子。 登上:dēng shàng,爬到上面。 蹬踏:dèng tà,踏上去。 梯道:tī dào,梯子。 盘旋:pán xuán,蜿蜒地旋转。 突出:tū chū,高高耸立出来。 镇定神州:zhèn dìng shén zhōu,指宝塔高耸在大地之上,仿佛平定了大地。 峥嵘:zhēng róng,高耸的形态样子。 鬼斧神工:guǐ fǔ shén gōng,形容建筑或艺术品巧夺天工。 四角伸展:sì jiǎo shēn zhǎn,四面伸展开来,遮挡住阳光。 七层紧紧连着苍穹:qī céng jǐn jǐn lián zhe cāng qióng,七层紧密地连接着天空。 屈指可数:qū zhǐ kě shǔ,数得过来。 俯听:fǔ tīng,往下听。 奔流:bēn liú,形容水流急速流动。 青槐:qīng huái,一种树木。 笔直:bǐ zhí,非常直。 驰道:chí dào,笔直的路。 玲珑:líng lóng,精致美妙的样子。 秀色:xiù sè,优美的景色。 茫茫:máng máng,形容广阔空旷。 青葱:qīng cōng,形容绿色茂盛。 清净佛理:qīng jìng fó lǐ,指佛学中的心性清净和佛法的教义。 善因素:shàn yīn sù,指善良的原因和缘分。 归隐辞官:guī yǐn cí guān,离开官场隐退。 信奉:xìn fèng,坚信。 其乐无穷:qí lè wú qióng,形容很快乐,没有穷尽。 注释: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的作品涉及诗歌、散文、论述、传记等多个领域,艺术成就极高。此篇《登幸福寺浮图峰》的诗歌描写了宝塔壮丽高耸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山势、建筑和自然风光,表现了对自然和佛教的推崇和思考。诗歌的主题为追求精神上的净化和内心的安宁,是岑参思想的精髓所在。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登幸福寺浮图峰》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诗歌。据传,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秋天,岑参自安西回京述职,与同僚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等人出城郊游,来到了慈恩寺。这时,他们看到了寺内高耸而巍峨的宝塔,便开始攀登宝塔,一步一步走上去,触景生情,开始吟诗唱和,以助兴。 高适首先唱出了《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诗句,其他的人也纷纷跟着和唱。在这样的氛围中,岑参也产生了灵感,开始创作《登幸福寺浮图峰》这首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绘宝塔的高耸和壮丽,反映出岑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表达了他追求精神上的净化和内心的安宁的愿望。同时,这首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 这首诗被后世誉为“一代绝妙好诗”,不仅在当时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慈恩寺塔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宝塔的描绘,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审美。 首先,诗人用“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形容宝塔的高大和孤傲,借助生动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这座古塔的气势和魅力。接着,作者运用排比句式依次描写了登临所见、所感,以及东南西北四方景色,将宝塔周围的环境和景观都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同时,他还以夸张手法形容塔体之高,如摩天蔽日,与天齐眉,极力渲染塔身的壮丽气象。 其次,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如“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使得整首诗充满了雄浑的气势和冲击力。通过这些描写手法,诗人展现了自己的对于巨大和壮丽事物的敬畏和向往,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清新流畅,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整首诗读来如同一幅描绘宝塔和周围景色的画卷,墨彩浓重,构图精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而言之,这首诗通过对于慈恩寺塔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审美,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塔的气势和壮丽,而且从中还能够窥见唐代文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刻内涵。 鉴赏详情»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他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其中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岑参的诗歌被誉为“边塞诗第一人”,被誉为“边塞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