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译文及注释:
相对真成泣楚囚,遂无末策到神州。
但知绕树如飞鹊,不解营巢似拙鸠。
江北江南犹断绝,秋风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荆州梦,落日孤云始欲愁。
相对:面对着;真成:真正成为;泣楚:悲伤;囚:囚禁;遂:于是;无末策:没有办法;神州:指中国;
但知:只知道;绕树:围绕树木;飞鹊:指杜鹃;不解:不懂;营巢:筑巢;拙鸠:指鸽子;
江北江南:指长江北岸和南岸;断绝:中断;秋风秋雨:秋天的风雨;淹留:滞留;
低回:低声哀叹;荆州:指荆州府;梦:梦境;落日:夕阳;孤云:孤独的云彩;始欲愁:开始感到忧愁。
注释:
相对:面对面地;真成:真的成为;泣楚囚:悲伤的囚犯;遂:于是;无末策:没有办法;神州:指中国;绕树如飞鹊:像飞快地绕树的鹊鸟;不解:不懂;营巢:筑巢;拙鸠:笨拙的鸠鸟;江北江南:指长江流域的北部和南部;断绝:中断;秋风秋雨:秋天的风雨;淹留:滞留;低回:低声哀叹;荆州梦:指梦见荆州;落日孤云:落日和孤独的云彩;始欲愁:开始感到忧愁。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此篇诗歌以《世说新语》中过江诸人的典故为开端,表达出作者在时代沧桑面前的无奈与哀怨。第一联写出作者对于国家的沦亡感到悲痛,却又束手无策;第二联则转而写出作者的个人处境,以鸟儿和乌鹊两个比喻形容自己的颠沛流离、无法安身立命之苦;而第三联则再度回归忧国之情,描绘出世道艰难、江北江南音讯不通之现状。
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段,将自身的感受与历史背景相融合。通过对于过江诸人和鸟类的描绘,既表达了对于时代的无力感,也凸显了作者个人的无助和孤独。此外,诗歌的韵律平缓,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沉思和忧虑,同时也有意地突出秋风秋雨的凄清之感,以及眼前事实与历史的变迁之感。
总体而言,这篇诗歌借助历史典故和隐喻手法,既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沦亡的悲痛和无奈,也突显了诗人自身的苦难与忧虑,是一首将生活与历史相结合的佳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此篇创作背景介绍的是一位早期诗人,他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江西诗派和爱国诗歌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位诗人是陆游的老师,他的诗歌风格清通新巧、情感深沉,尤其具有江西诗派的特色。同时,他还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关切,在当时的文学界和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相传,这位诗人在曾经住在吴兴时写下了一首代表性的爱国诗篇。这首诗充满了作者对自己祖国的深情厚爱、对时局的忧虑与反思,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爱国精神。此诗题材独特、表达深刻,是该诗人诗歌创作中的重要精品和代表作。
据了解,这位诗人的作品在当时的文坛上颇受欢迎,其中涉及的江西诗派的风格和特色也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此外,这位诗人还以自己的笔触和情感表达方式为中国爱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世文学创作者树立了典范和榜样。
总之,这位早期诗人以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深入的思想洞察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作品对于当今文化领域与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谋造(móu zào):设法建立
2. 巢穴(cháo xué):鸟类筑巢的地方
3. 避难(bì nàn):躲避战乱、自然灾害等危险情况,寻求安全的地方
4. 悱恻(sè cè):忧愁不安,含混的情感交织之意
译文及注释详情»
曾几简介: 曾几(1085--1166)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他的先祖来自赣州(今江西赣县),后来移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曾几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和礼部侍郎等职务,政治才干出众,并且学识渊博。 曾几的诗歌以抒情遣兴和唱酬题赠为主,气韵清新,风格雅淡清逸。他的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富有韵律感,尤其是《南山除夜》等名篇,广受好评。在诗歌创作方面,曾几体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才华,在古体和近体诗都有出色表现,如《赠空上人》等作品,均见功力。 据传曾几的《易释象》及其文集已经佚失。但是,他的诗作集子《茶山集》编纂自《永乐大典》,共8卷,保存至今。值得一提的是,曾几被后人视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不过,在提供的信息中并未具体描述曾几的出生和死亡时间,因此无法进行补充。如果您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曾几的生平和事迹,建议您可以再进行更深入的资料搜索或者查询相关专业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