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译文及注释:
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鸟儿在叫,太阳西落,征战的人们低着头走在路上。
到处都是关山,无法行走,为了谁而辛苦,尽情地哭泣呢?
注释:
鹧鸪声:鹧鸪是一种鸟,指鸟鸣声。
夕阳西:太阳落山的方向。
陌上:田间小路。
征人:出征的士兵。
首尽低:头低下来,表示疲惫和沮丧。
遍地关山:关山指边境山脉,遍地表示到处都是。
为谁辛苦:为了谁而辛苦。
尽情啼:尽情地哭泣。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学鉴赏主要探究了一首佚名的古诗《闻鹧鸪》。诗中通过描写旅人沿途行走,听到鹧鸪凄切的叫声,再引申出对生活与命运的感慨和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深刻,表现了人们在命运和生活之间的无奈和抗争。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夕阳西下,暮霭渐沉的景象,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旅人已经艰辛地走了一天,已是傍晚时分,此时听到鹧鸪的啼鸣声,更是让人心情愁苦难过。特别是“首尽低”三字,表达了出门人共有的旅途悲苦之情和无可奈何的乡思,更是让人无限感慨。
其次,这首诗独具匠心地运用异向思维,选择了新的角度来表达想法,作者将自己的思考由感叹旅途的艰难愁苦推进到感叹世途的险恶崎岖。通过反问句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人们在经历旅途艰难之后,还需要面对世途的险恶和崎岖,这就使得读者深刻地意识到人生道路上几乎无处不在的困难和阻碍,以及人们的无奈和坚韧。
综合来看,《闻鹧鸪》这首古诗开启了新的审美价值。它不仅描绘了一个旅人的悲苦之情,更借此探讨了人类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勇敢、无畏、坚毅的精神内核。这样的鉴赏分析,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价值,同时也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人生道路上的困境和磨难,并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坚如磐石。
鉴赏详情»
注释:
这段文字提到了一首佚名的古诗,诗中涉及到一些词语需要注释:
1. 鹧鸪:一种鸟类,其鸣声凄切,常被用来象征阻挡出行。
2. 陌:田间小路,也指田间道路。
3. 征人:指出门旅行的人。
4. 关山:泛指关隘和山川,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木兰诗》中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主要是对一个古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进行补充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其中,鹧鸪作为象征阻挡出行的符号,很有意思;陌则是古代农村生活中常见的一部分,而征人则提到了古代人们不断的出行和历险精神;最后,关山引用的是《木兰诗》中的经典词句,让人想到了中国古代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军旅精神。
注释详情»
尤侗简介: 尤侗(1618年-1704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出生于苏州府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他的才华被当时的皇帝顺治誉为“真才子”,后来康熙也称赞他为“老名士”。 尤侗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分撰列传300余篇和《艺文志》5卷;他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文学才华。随后,他告老归家,在家中专心从事创作。 尤侗的作品充满了新颖和警示,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他的诗歌风格比较活泼幽默,耐人寻味,每一篇都传诵遍人口。他的著作颇多,其中包括《西堂全集》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南巡时,尤侗被晋升为侍讲,享年八十七岁。次年去世,结束了其丰富多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