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山居二首》拼音译文赏析

  • qiū
    shān
    èr
    shǒu
  • [
    táng
    ]
    shī
    jiān
  • yōu
    zhèng
    xiǎng
    cān
    xiá
    jiǔ
    yuè
    hán
    zhū
    lòu
  • qiān
    nián
    liǎng
    sān
    shēng
    feī
    xià
    yán
    qián
    zhī
    bǎi
  • yàn
    shēng
    yáo
    rén
    jué
    shuí
    jiā
    zhī
    xīn
    xuě
  • qiū
    shān
    zuì
    xǐng
    shí
    bǎi
    chǐ
    lǎo
    sōng
    xián
    bàn
    yuè

原文: 幽居正想餐霞客,夜久月寒珠露滴。
千年独鹤两三声,飞下岩前一枝柏。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幽居正想邀请仙人共进晚餐,夜深月寒珠露滴落。
千年独鹤发出两三声鸣叫,飞落在岩前一棵柏树上。
远处雁鸣声渐渐消失,不知哪家女子正在织白雪。
秋山野客醉醒时,看到一棵高达百尺的老松树,它张开枝叶,仿佛衔住了半轮明月。
注释:
幽居:偏僻的住所。
餐:吃饭。
霞客:传说中居住在云霞之中的仙人。
夜久:深夜。
月寒:月亮寒冷。
珠露:露水。
千年独鹤:传说中长寿的孤独鹤。
岩前:岩石前面。
柏:松柏。
去雁声:远处飞行的雁的叫声。
遥人语绝:远处的人说话声音渐渐消失。
素机:白色的织机。
织新雪:织出像新雪一样白的布。
秋山野客:秋天在山野中游荡的人。
醉醒时:醉酒醒来的时候。
百尺老松:高达百尺的老松树。
衔:咬住。
半月:半个月亮。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唐代诗人施肩吾所写的一首七言诗。在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幽居”、“月寒”、“珠露”等词语,通过细腻的描写渲染出了居住地点的氛围和环境。同时,文中也使用了“千年独鹤两三声”、“去雁声遥人语绝”等表达方式,表达出孤独和幽静的感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谁家素机织新雪”这句话更是一个妙笔,通过描写纺织机织出的新雪般的绸缎,将现代化和工业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巧妙地融入了诗歌之中。整首诗以幽静、深邃、恬静为主要表现手法,凸显出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手法,将山野的自然风光和深邃之美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并表现出对于纯朴、自然和平凡的生活方式的追求。 简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隐居:隐居于山野中。 餐霞:云朵在日落时呈现的红光。 冷月:寒冷的月夜。 老鹤:指年老的鹤。 松柏:指松和柏树。 大雁:一种候鸟,秋天飞回南方的鸟类之一。 纺织机:制造纺绸的机器。 百尺高:指高达一百尺的树木。 衔着:指用嘴巴紧紧地抱住或托住什么东西。 注释: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隐居在山野中的一位人物。作者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展现了寂静的山野和孤独的状态。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手法,如“餐霞”、“冷月”、“老鹤”、“松柏”、“大雁”等,生动地表达了深邃恬静的山野风光和自然之美。 文章还通过描述纺织机织出的像雪花一样的绸缎,寓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最后一段则以百尺高的老松树衔着半轮明月作结,表达了山野之人保持平凡而恬静的心态,追求内在的宁静与自由。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施肩吾简介: 施肩吾(780-861年),唐朝文学家、道家、开拓者,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称栖真子。他出生在睦州分水县桐岘乡(贤德乡),并于公元820年通过进士考试。 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在文学领域中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所作的诗歌洋溢着浓郁的山水田园之美,开创了杭州地区文学风格独特的“施氏体”。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迹。据传言,他曾到著名的五岳山寻找道教之道,并著有《栖真集》。 除了文学和道家学说之外,施肩吾也是台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被视为第一个民间开拓者。根据记载,他曾在唐朝时期抵达台湾,并在西元600年左右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地。他在该地保持了多年的统治,直到去世。 施肩吾的贡献和影响被广泛认可,在中国文学、道家思想和台湾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