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重九席上)》拼音译文赏析

  • niàn
    jiāo
    chóng
    jiǔ
    shàng
  • [
    sòng
    ]
    xīn
  • lóng
    shān
    chù
    dāng
    nián
    gāo
    huì
    chóng
    yáng
    jiā
    jié
    shuí
    lǎo
    bīng
    gòng
    xiào
    luò
    mào
    cān
    jūn
    huá
    wàng
    huái
    怀
    西
    fēng
    céng
    diǎn
    jiǎn
    zūn
    qián
    liáng
    jīn
    yǎn
    zhōng
    sān
    liǎng
    feī
    dié
  • xìn
    cǎi
    dōng
    gāo
    qíng
    qiān
    zài
    zhī
    yǒu
    táo
    péng
    shuō
    qín
    zhōng
    xián
    shàng
    láo
    shēng
    qiè
    shì
    kōng
    beī
    wēng
    hái
    kěn
    dào
    beī
    zhōng
    lín
    fēng
    xiào
    qǐng
    wēng
    tóng
    zuì
    jīn

原文: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译文及注释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供一笑,落帽参军华发。莫倚忘怀,西风也曾,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龙山何处,指的是龙山的位置,记当年高会,指的是回忆过去的盛会,重阳佳节,指的是重阳节的美好时光。谁与老兵供一笑,表示与老兵一同分享欢乐,落帽参军华发,指的是戴上军帽参军,发奋图强。莫倚忘怀,表示不要忘记过去的事情,西风也曾,表示西风也曾吹过。点检尊前客,指的是招待尊贵的客人。凄凉今古,表示现在和过去都是凄凉的。眼中三两飞蝶,指的是眼中飞舞的几只蝴蝶。

须信采菊东篱,表示应该相信东篱采菊的故事,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表示只有陶渊明这样高尚的情操。爱说琴中如得趣,表示喜欢在琴声中找到乐趣,弦上何劳声切,表示琴弦上的声音不必太过刺耳。试把空杯,表示试着举起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表示老人还愿意说话,不必在乎杯中的酒。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表示在风中微笑,请老人今晚一同醉倒。
注释:
龙山何处:指龙山的具体位置。
记当年高会:回忆起过去的盛会。
重阳佳节:指重阳节,传统的节日。
谁与老兵供一笑:谁能和老兵一起开心地笑一笑。
落帽参军华发:指年老的人戴上军帽参军,头发已经花白。
莫倚忘怀:不要依赖着过去的回忆。
西风也曾:西风也曾经。
点检尊前客:点检尊贵的客人。
凄凉今古:形容现在和过去的凄凉。
眼中三两飞蝶:眼中飞舞着几只蝴蝶。
须信采菊东篱:务必相信采菊花的人在东边的篱笆边。
高情千载:高尚的情操流传千载。
只有陶彭泽:只有陶渊明。
爱说琴中如得趣:喜欢说琴中的乐趣。
弦上何劳声切:琴弦上不必刻意弹出声音。
试把空杯:试着举起空杯。
翁还肯道:老人还愿意说话。
何必杯中物:为什么要在杯中放东西。
临风一笑:在风中笑一笑。
请翁同醉今夕:请老人今晚一起喝酒。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