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别的赏析

赏析
《垂老别》是一首描写在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征兵情况下一位老翁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诗歌。诗歌运用语言明快,表现了老翁深重的悲思和内心复杂的矛盾变化。 整首诗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出唐朝在安史之乱中的战乱状态和百姓所处的悲苦命运。而老翁作为诗中主人公,可以看作是一个代表老年人、代表弱势群体的形象。他已经垂暮之年,但却不幸生活在这个战火纷飞、万民涂炭的年代,必须被强行征召入伍,离开自己的家园和亲人。 诗歌中“垂老不得安”的表述,流露出老翁深重的悲伤和无奈。但是老翁又不愿屈服于战争的压力,用“投杖出门去”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战争的抵抗和反抗。在做出选择之后,老翁颤巍巍地上前线,这一细节展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而同行的战士看到老翁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 在诗歌的结尾,老翁已经披上了戎装,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这句“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的描述中体现了老翁作为一个男子汉应有的刚毅和勇敢。整首诗歌运用了扣人心弦的笔触,将老翁心路历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对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和人民的遭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总之,《垂老别》通过描写老翁的故事,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所带来的苦难和灾难表达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老翁的悲伤、内心的挣扎和坚定的信念。这首诗歌既是对于历史的记录和反思,也是对于挣扎和抵抗的赞颂和呼唤。


诗文: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相关标签: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