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谏纳郜鼎的评析

评析
本文分析了《臧哀伯谏纳郜鼎》中的中心内容,即臧哀伯对鲁桓公在礼制方面违反规定的批评。通过引用孔子关于礼的一系列言论,文章阐述了礼的广泛意义,它不仅是社会规范,还是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用以约束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文章指出,臧哀伯作为鲁国大夫,非常注重礼制,因此他冒着触怒鲁桓公的风险,才向他发表了这篇谏辞。臧哀伯的谏辞并不先说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件事如何,而是直接主张遵循礼制,注重礼仪,这也是臧哀伯的谏言核心所在。 文章的评析还揭示了礼的历史本质,即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因此,礼制的重要性被孔子和历代圣贤所高度重视,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并强调“为国以礼”,“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都是对礼制的强调和维护。 总之,《臧哀伯谏纳郜鼎》一文是围绕着礼制而展开的一篇谏言,反映了臧哀伯对鲁桓公在礼制方面违反规定的批评,也彰显了礼的重要性和历史本质。


诗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