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蜀相》一诗,是杜甫对于诸葛亮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的表达。这首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这首诗无疑堪称绝唱。
在诗的开头,杜甫用问答起句的方式,直接切入重点,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为例,一问一答之间,形成了浓重的感情氛围,烘托出诗人崇敬诸葛亮的情感。其中,“丞相祠堂”直指诸葛亮的庙宇,表达了作者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何处寻”则是询问的口吻,加强了语气,并非真正的寻找之意。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则指出诗人所凭吊的地方——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有着象征意义。作者抓住了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这一联的描写极具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春草摇曳,与柏树相映成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黄莺的叫声,则为整个场景增添了生命活力。
总体来看,这首诗的描写方式简洁明了,诗人的崇敬和情感都通过生动的画面得以表达。诗篇中交织了历史的评说和现实的寓言,通过诗人对于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对其功业未遂的感慨,表达出对于先贤的敬仰、对于现实的思考,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