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使札来聘的赏析

赏析
《春秋》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它详细地记录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情,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而《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左丘明所撰写的一部史书,内容包括鲁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政治角力和战争。公羊高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学者,他所写的《公羊传》是对《春秋》的注解和阐释。 本次赏析的文章是《公羊传》中对于《春秋》用“吴子”称呼吴国及“聘”表示吴国有大夫的用词进行解释的一篇文章。作者首先提到了前544年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的历史事件,以此为引入,说明了当时中原诸国对于吴国的认知。虽然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就已称王,但是中原诸国仍然将吴国视为蛮夷之邦,这是一种贬低称谓,使得吴国在中原地区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受到了限制。 接着,作者引入《公羊传》对于吴国的看法,指出其源自于民族和地域的偏见。在《公羊传》中,对于吴国的评述与《春秋》有所不同,它甚至认为吴国没有君主和大夫这样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明显的偏见。作者通过分析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分析了《春秋》用“吴子”称呼吴国及“聘”表示吴国有大夫的用词,认为这些表述实际上是在抬高吴国的地位和修复吴国在中原诸侯国中的形象。 文章的重点是对公子札的评价和赞扬。作者认为公子札是一位贤、仁、深明大义的政治家,他将吴国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带到了中原,并且利用他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在中原诸侯国中赢得了尊重和崇敬。公子札的行为与品德,正是促使吴国在中原诸侯国心目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在本次赏析中,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文本的详细分析,既呈现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角力和文化碰撞,也深刻描绘了公子札这样一位政治家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为,充分展现了《春秋》和《左传》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诗文: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