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楼》拼音译文赏析

  • dēng
    tài
    bái
    lóu
  • [
    míng
    ]
    wáng
    shì
    zhēn
  • wén
    gòng
    fèng
    cháng
    xiào
    dēng
    lóu
  • chuī
    gāo
    míng
    bǎi
    dài
    liú
  • bái
    yún
    hǎi
    shǔ
    míng
    yuè
    tiān
    mén
    qiū
  • chóng
    lái
    zhě
    chán
    shuǐ
    liú

原文: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鉴赏
这篇鉴赏的文章对一首登太白楼的无名诗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从诗歌的结构、文学特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作者通过描绘太白楼的壮丽景象,回忆了李白长啸登楼的场景,表现出对于伟大文学家的崇敬之情。其次,作者又把目光投向现实,并以优美的笔调描绘出济宁秋天的美景,展现了对于自然美的感悟。最后,作者借此诗表达出高士难求的情感,让读者对于人生的追求和价值观进行深思。 同时,这篇文章还对该诗的结构进行了分析。作者强调前四句借事见情,后四句写景见情,明与暗、显与隐,直露与含蓄相结合,避免了结构上的板滞。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整首诗的风格更为流畅自然,也更加符合传统文学的审美标准。 总而言之,这篇鉴赏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无名诗《登太白楼》,点出了其在结构、文学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价值。通过阐明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文章使得读者更能够欣赏和理解这样一篇优美的古诗词。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在明朝嘉靖三十二年,王世贞在北京担任刑部员外郎一职。这年秋天,他得以借出差的机会回太仓探亲。他选择乘船北上,途中经过山东济宁地区。在济宁州,他登上了太白楼,顺手写下了这首《登太白楼》。 太白楼建于唐朝,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因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停留并留下了千古佳话,成为了文化名片。王世贞作为一位有着深厚学养的士大夫,对文化遗产自然非常敏感。毫无疑问,他登上太白楼后能够深感李白当年的豪情壮志,也能从此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宦官的身份所面临的责任和挑战。 《登太白楼》一诗,从自然景色出发,描绘了济宁的秋色和太白楼矗立在其间的景象,表现出王世贞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但更重要的是,这首诗由宦官所作,而且其主题更是“登高望远”,寓意浩然之气。在王世贞笔下,这种气概不再只属于士大夫,也能被宦官所具备。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王世贞作为一名有着深刻文化理解和高度责任感的宦官,如何从自然景色和历史建筑中获得启示,进而用文学表达出自己对于人生、责任和理想的思考。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注释: 1. 佚名:未知作者。 2. 李供奉: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别称,表示他曾被朝廷授予过供奉职务。 3. “此地”二句:指太白楼因李白的名气而扬名。 4. “白云”二句: - 天门:星座名字,属于室女座。此处作为景色描写。 - 曙:指天快要亮的时候出现的颜色。 5. 潺湲:形容水流动的慢且声音柔和。 6. 济水:古代河流的名字,流经今天山东、河南、陕西等地。济宁地处济水流域,故得名。 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听说从前李白曾独自登上这楼台,吟咏诗作。他一来到这里,此地和他的大名就一起百代流传。白云悠悠,海上霞光映照,明月皎洁升起,秋色宜人。潺湲的济水流淌,尽阅古今,却是再找不到那曾来过的人了。 注释: - 楼台:一般指高耸的平台或建筑物。 - 百代:数百代人,比喻非常长久的时间。 - 白云悠悠:白色的云朵在缓缓漂浮,形容景色美好。 - 霞光:晚霞的光芒。 - 明月皎洁:形容月亮非常明亮清晰。 - 秋色宜人:指秋天的景色宜人而美丽。 - 潺湲:水声潺潺淌流。 - 济水:指黄河南支的主要支流之一,在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源头发源,流经多个省市。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世贞简介: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是“后七子”领袖之一。他曾任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他喜欢写古诗文,自李攀龙主文盟以来,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他的著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