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译文及注释:
问询湖边春色,再次来到已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上的船。杨柳细细地拂过我的面颊。
如今的世路已经习惯,我的心到处都是悠然自得。在寒光亭下,水面宽广如同天空。一片沙鸥飞翔而起。
注释:
问讯:询问消息。
湖边春色:指春天湖边的景色。
重来:再次来到。
三年:指三年前的时候。
东风:指从东方吹来的风。
吹我过湖船:指风吹着船行驶。
杨柳丝丝拂面:指杨柳的细枝轻轻地拂过面颊。
世路:指人生的道路。
已惯:已经习惯。
此心到处悠然:指内心感到自在、舒适。
寒光亭下水如天:指在寒光亭下看到的水面宽广无垠。
飞起沙鸥一片:指沙鸥在空中飞翔的场景。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此篇词赏析是对张孝祥的小令《登快阁》的分析,通过对其内容细致入微地剖析,传达了作者怀旧之情、超然脱俗之境的艺术感受。
首先,词人张孝祥被描述为“坚决主张抗金而两度遭谗落职的爱国志士”。这样的背景和经历充满了戏剧冲突和时代压力,也让他的词作充满了强烈的“忠愤气填膺”的爱国主题。然而,通过后文对小令内容的详细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张孝祥在创作时也能够展现出喜欢寄情山水、追求超逸脱尘的一面。
小令的开头两句便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作者怀旧之情:问讯江南近消息,湖边春色已知。此处的“问讯”并非字面上的探听消息,而是指诗人主动前来探视旧友或旧地,表达了词人殷切感怀的情感内核。而关于“湖边春色”,词人使用了万紫千红的形容词,去描绘三塔湖畔美好的春景,造景生情,为下文铺设了情感基础。
然后,通过“重来又是三年,丹阳湖水绿阴浓”的描述让小令更富于情感张力。诗人虽然提到了“三年”,但是他却用“重来”两个字强调自己已经多次来到这个地方,这种基于时空积淀而发生的感慨也让人倍感情真意切。此外,词人对“丹阳湖水绿阴浓”一带的描绘,也进一步勾勒出了一个静谧宁静、山水秀丽的自然景象,将人与自然进行了完美融合。
最后,张孝祥用「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样一句话精妙地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受到的触动和感受,既展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让人们对张孝祥这位词人的文学思想和审美趣味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
总的来说,张孝祥的小令《登快阁》是一首充满了怀旧之情、超尘拔俗之境的词作,通过对自然景致的独到描摹和情感抒发,传递出了一种真挚、温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气息。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钗头凤·世情薄》大约是写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当时词人张孝祥自建康出发前往宣城途经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县)时所作。三年前的事情让张孝祥备受打击,他曾在临安担任中书舍人,但后来因为汪彻的劾罢被撤职。不久之后,他被派到抚州(今江西临川),一年后又被罢免。这样前后三年之内,两次遭罢职。宦海风波让他失去了“少年气锐”的锋芒,心中蒙上了阴影,变得消沉沉郁。他在《在临川追忆昭亭昔游用寄应庵如庵韵》中写道:“一梦经年归去好,宦情全薄此情深”,这正是他内心状态的真实写照。
《钗头凤·世情薄》反映了张孝祥对官场不公和人情冷暖的感慨,在这首词中,张孝祥对世情的淡漠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张孝祥的亲身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曾因为官场的权力斗争而遭到牵连和清算,这让他对人生充满了无奈和悲观。他在词中写到:“才多不多奈何,最好一点灰飞烟灭”,抒发了他对人生所持的厌倦和悲观。这首词通过张孝祥的亲身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官场和人生的感慨和思考,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词。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问候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你们太美了,这次的到来距上次已是三年了。东风顺利地吹着,我驾着小船航行在湖面上,杨柳如丝绕着我的面庞,好像在欢迎我的到来。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坎坷我已经逐渐适应了,不管到哪里,我的心都很平静。在寒光亭下,湖水映照着天空,真是一片碧蓝,湖面上还有一群沙鸥飞翔。
注释:1.湖中的春水、岸上的春花、林间的春鸟:形象地描绘了湖泊周围的自然景观,体现了词人对自然美的热爱。2.东风:代表着春天的气息。3.杨柳如丝:描绘了杨柳轻柔的风姿。4.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坎坷:反映了词人历经沧桑后对人生的一种淡泊豁达的态度。5.寒光亭:洞庭湖畔著名景点,得名于唐代诗人杜荀鹤《闲居寒食后赋》中所提到的“寒食亭”。6.沙鸥:洞庭湖特有的鸟类,象征着自由和美好。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孝祥简介: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他的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深受苏轼影响,每作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