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译文及注释:
秋天的窗户还有曙色,落叶更加飘扬。太阳从寒山外升起,江水在雾中流淌。
在这个盛世,没有被遗弃的人和物,老年和疾病已经让我成为了一个老人。有多少残存的事情,像漂浮的蒲公英一样飘荡。
注释:
秋窗:秋天的窗户。
犹:还。
曙色:天色刚刚亮起来的时候的颜色。
落木:落叶的树木。
更:又。
天风:刮在天空中的风。
日出:太阳升起来。
寒山:寒冷的山。
江流:江水流动。
宿雾:夜晚的雾气。
圣朝:指古代的封建王朝。
无弃物:没有被遗弃的物品,指社会安定、物产丰富。
老病:年老体弱。
已成翁:已经变成老人。
多少:多少个。
残生事:指生命中未完成的事情。
飘零:漂泊、流浪。
似转蓬:像飘荡的蒲公英。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杜甫在送好友严武归朝途中,得知成都发生了动乱,只得躲避至梓州。这一年,是唐宝应元年,也是杜甫流落梓州的时期,他的家人仍住在成都草堂。在这一背景下,杜甫创作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客夜》,两篇诗反映了他内心对逆境和困苦的思考和感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写于公元762年的秋天,当时是杜甫辗转流离、四处逃难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把内心的困惑与不安化成了一篇婉转深情的诗篇,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此诗以清晨时分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意渐浓的景象。在这个场景中,诗人借景抒情,既表达了对身处逆境的无奈和悲凉,又表现了对自然美好和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总之,《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是杜甫在流落梓州时的抒发感情之作,是他对命运的反思和对自然的态度的表达,更是对唐朝时局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关切。这首诗曾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唐代优秀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注释整理如下:
⑴“犹曙色”:诗人在此指出天色已经渐渐亮了,但天空中还有初霜未融的清晨色彩。
⑵“宿雾”:指前一天夜晚积聚而来的雾气,早晨时还未完全消散。
⑶此处写反语,杜甫表达了对当时朝政黑暗、社会动荡的不满和愤慨,认为自己有才德却老病成翁不能有所作为,无法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故“圣朝”和“无弃物”成为了虚妄的说辞。
⑷“残生”:指剩余的生命;“转蓬”:指像蒲公英一样四处漂泊。这句话中充满了无奈和绝望,表明诗人已经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只能任由自己随波逐流,飘零于众生之中。但这种境遇也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借鉴和启示。
补充注释:
此诗是杜甫一首反映苍凉与无奈的抒情诗。杜甫借助婉转的语言将自己的心情深刻表达出来,传达出对当时社会政治乱象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寂静、凄美的氛围,令人倍感唏嘘。
注释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