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歌·秋》拼音译文赏析

  • ·
    qiū
  • [
    yuán
    ]
    guān
    hàn
    qīng
  • fēng
    piāo
    piāo
    xiāo
    xiāo
    biàn
    便
    zuò
    chén
    tuán
    shuì
    zháo
    ào
    nǎo
    shāng
    huái
    怀
    bào
    leì
    diǎn
    pāo
    qiū
    chán
    ér
    zào
    hán
    qióng
    ér
    jiào
    líng
    líng
    jiāo

原文: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译文及注释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风轻轻地吹着,雨细细地落下,让陈抟无法入睡。他懊恼烦闷,抱怨不已,泪水不停地滴落。秋蝉的鸣叫停了,寒蛩的声音又响起,细雨打在芭蕉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大德歌·秋》是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关汉卿的作品之一,它以细腻的笔触和悲怆的情感描绘了一个少妇在深夜思念远方归人而引发的烦恼和难以入眠的心情。 首先,这首小令采用了景入情的写法,通过描写风雨交加、长夜不眠等场景来表现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苦闷。其中,“风飘飘,雨潇潇”这两句叠韵的描述非常精准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使人感到她处在一种无助和无依的境地中。 其次,通过借陈抟老祖的故事,将女主人公的心情境遇和历史文化融合,表示她内心的愁苦难以言喻。同时,最后两句“扑簌簌泪点抛”,生动具体地展现了她的悲凉情境,更让人感受到她的内心纠结和痛苦。 最后,秋蝉的鸣叫不仅为整首词增添了凄凉的氛围,更突出了时光匆匆,岁月易逝的感觉。女主人公的烦恼和苦闷,随着秋蝉的噪声最终消失于深夜的寂静之中。 总体而言,关汉卿的《大德歌·秋》采用了生动细腻的描写方式,通过景物和情感相互交织,表现了一个女子思念归人、难以入眠、内心悲戚的情感历程。同时,选用秋蝉的鸣叫来突出时光的流逝,表达了人生无常,岁月不待的哀愁之情。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寒风飘飘,冷雨潇潇,就是那能睡的陈抟也睡不着。说明天气寒冷,风雨交加,就连平时能入眠的人也无法入眠。陈抟为唐代著名诗人,故此处为引申用法。 说不完的烦恼和愁苦伤透了心怀,伤心的泪水扑簌簌地像断线珍珠飞抛。心中充满了难以排解的烦恼、愁苦和忧伤,让人心力交瘁。形容眼泪像断线的珍珠一般,不停地滴落。 秋蝉烦噪罢了蟋蟀又叫,渐渐沥沥的细雨轻打着芭蕉。秋天蝉声鸣叫已经结束了,但蟋蟀的叫声却又响起。此时细雨逐渐地淅淅沥沥地落在芭蕉叶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元代杂剧作家,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他的作品主要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性深刻的揭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