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拼音译文赏析

  • zhú
    guǎn
  • [
    táng
    ]
    wáng
    weí
  • zuò
    yōu
    huáng
    dàn
    qín
    cháng
    xiào
  • shēn
    lín
    rén
    zhī
    míng
    yuè
    lái
    xiāng
    zhào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奏琴声并长啸。
茂密的林木中没有人知道,明亮的月光来相伴照。
注释:
独坐:一个人独自坐着。
幽篁:指茂密的竹林。
弹琴:指弹奏琴乐。
长啸:长声的呼喊声。
深林:指茂密的树林。
明月:指明亮的月亮。
相照:互相照耀。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王维的这首诗是《山居秋暝》。这首诗通过独具匠心的表达手法,展现了一种清新与闲适的境界。 首先,王维通过平淡自然的笔调,勾勒出月夜幽林的静谧景象。他以“幽篁”、“深林”、“明月”等词语,描绘出竹林、树木、月光等自然元素的形象,将自然之美溢于字间。尤其是那轮皎洁的明月,仿佛是一个智慧的知己,时刻陪伴着孤独的诗人。 其次,诗中采用了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更加感受到诗人独处山林的孤独与闲适。诗中写道:“弹琴长啸清自怡,水声与月两相宜。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前两句写出一个人在幽深的山林中弹琴长啸,自得其乐,而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并不感到孤独,因为那明月仍在照耀着自己。这里,王维用“深林人不知”来暗示诗人的孤独,而用“明月来相照”来拟人化明月,把它当成一个伴侣。这种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在凸显出孤独的同时,也将深夜孤悲的氛围化解,使整个诗意更加清新明亮。 总之,《山居秋暝》是一首富有匠心的诗歌,以简洁自然的笔调,展现出清新、安详的境界。这首诗具有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通过诗歌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宁静祥和的生活情趣,令人回味无穷。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竹里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所创作的一首佳作。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对官场的生态深感失望,不愿意受到世俗的困扰,因此在四十岁以后就选择了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歌也开始从早年的清新明丽变得更加深沉、超脱,充满了隐士的情怀。 作为一位诗人,王维特别擅长通过自然景观来表现人的内心感受。《竹里馆》中,他选取了幽静的竹林,明亮的月色,作为作品的背景,与其内心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状态相呼应。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披挂素裹,独自坐在竹林之中,弹琴赏月,尽情抒发寂寞的情怀。 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王维晚年时的一种人生态度,即超脱于红尘之外,追求清静自在的生活。他认为,只有在清静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澄净。这种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王维、汉字译文、注释、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吹口哨。 - 独(dú):单独、孤单。 - 幽深(yōu shēn):深远、幽静。 - 竹林(zhú lín):生长着许多竹子的林地。 深林中没有人与我作伴,只有天上的明月来相照。 - 无人(wú rén):没有人。 - 作伴(zuò bàn):陪伴。 - 明月(míng yuè):指月亮明亮的样子。 注释: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乐游原》中的一句诗,写景清新幽雅,表现了诗人独处幽林之中的情感。生动描绘出了夜晚的宁静和月光的美丽,富有诗意。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维简介
唐朝 诗人王维的照片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号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早年诗作充满爱国热情,晚年笃信佛教,因此其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充满禅意。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