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初夏夜饮归》拼音译文赏析

  • huàn
    shā
    ·
    chū
    xià
    yǐn
    guī
  • [
    míng
    ]
    chén
  • tóng
    shù
    huā
    xiāng
    yuè
    bàn
    míng
    zhào
    guī
    huì
    míng
    liǔ
    wān
    máo
    guà
    zēng
  • xiào
    zhǐ
    chù
    shì
    chí
    xiǎo
    qiáo
    héng
    dēng
    huǒ
    zhǐ
    chuāng
    xiū
    zhú
    shū
    shēng

原文: 桐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蟪蛄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


相关标签:婉约写景

译文及注释
桐树开花香气四溢,月亮半挂半明亮。划船唱歌归家路,蟋蟀在鸣叫声中。

曲曲弯弯的柳树湾,茅屋矮小挂着渔网。笑问我家在何处?小桥横跨荷塘边。

灯火和纸窗修竹间,读书声声不绝于耳。
注释:
桐树花香:桐树开花时散发出的香气。

月半明:月亮半遮半掩,不是十分明亮。

棹歌:划船唱歌。

蟪蛄鸣:蟋蟀在叫。

曲曲柳湾:弯弯曲曲的柳树丛和弯曲的湾流。

茅屋矮:用茅草盖的房子很矮。

挂鱼罾:在湾流中挂上捕鱼的网。

笑指吾庐何处是:笑着问我的房子在哪里。

一池荷叶:一池荷花叶子。

小桥横:一座小桥横跨在荷塘上。

灯火纸窗:用纸做的窗户,里面有灯火。

修竹里:竹林中。

读书声:读书的声音。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解
这首记游小词以初夏之夜、月色溶溶、桐花飘香为开头,深情地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景。词人在一叶扁舟上驶过曲折的柳湾和挂着鱼网的茅屋,凝听着游船上的棹歌声和夜色中蟪蛄的幽鸣,这种静谧柔美的氛围更加突出了夜色的美妙。而下片则描写了一池荷叶的桥边,从竹林中透出灯火和读书声,正是词人结庐之处。整个画面充满了清新柔和的感觉,流畅自然的诗句将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淡雅、动静谐处的意境。 整首词的语言表达清新自然,画意浓郁,诗情荡漾,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情感,同时运用了精妙的意象,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幅美好的夜景之中。总之,这首记游小词结构完整,善用形象化手法表达内心情感,极富导向性和感染力,是一篇值得欣赏和推崇的佳作。 评解详情»


注释
陈继儒、棹、蟪姑、鱼罾 陈继儒的生平和他所著的作品与这个问题无关,以下是对其他三个词语的补充注释: ①棹:船桨。此处指的是“船”,根据,该词也有“小船”的意思。 ②蟪姑:蝉科昆虫,初夏鸣。蟪蛄是一个比较地道的方言名字,一般称为蝉或者蜩,因其在盛夏时节出现及其高频率且声音洪亮,所以在古典文学中广泛应用。如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中“欲窮千里目”就是借助于蟪蛄的叫声来比拟人的视野远大。 ③鱼罾:鱼网。鱼罾是一种捕捞工具,在古典文学中常常用来描写渔夫生活。宋代苏轼《赤壁赋》中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其中的“樯橹灰飞烟灭”借助鱼罾的形象,描写出江湖渔翁划船捕鱼时的壮举和生活情境。 注释详情»


陈继儒简介: 陈继儒(1558~1639)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出生于明嘉靖三十七年,卒于明崇祯十二年,享年八十二岁。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年二十九时,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他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但皆以疾辞。陈继儒擅长墨梅和山水画,梅花多写小幅册页,自然随意,意态萧疏。他在论画方面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 陈继儒著作颇丰,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等。其中,《梅花册》、《云山卷》等作品被后人传世,成为他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