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版本一)
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他时剑履山河。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版本二)
译文及注释:
版本一:
在宫廷里,谋臣们敬重地摆放着酒器,而在边境上,将士们则拿起了武器。天时地利和人和,可以攻打燕国吗?有人回答:“可以。”
今天楼台上热闹非凡,明年则会带着锋利的刀剑征战山河。大家一起唱起了《大风歌》,不久四方的人们也会前来祝贺。
版本二:
在宫廷里,谋臣们坐在帷幄之中,而在边境上,勇猛的将士们拿起了兵器。天时地利和人和,可以攻打燕国吗?有人回答:“可以。”
今天楼台上热闹非凡,将来则会带着剑履征战山河。城中的人们一起唱起了《大风歌》,官员们也会前来祝贺。
注释:
堂上谋臣尊俎:指在宫廷中担任谋士的人们,他们在宴会上会被赐予尊贵的酒器。
边头将士干戈:指在边境上担任将领的士兵们,他们经常需要使用武器进行战斗。
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指的是自然环境的条件,如天气、地形等;“地利”指的是地理位置的优势;“人和”指的是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三者的结合可以带来成功的机会。
燕可伐欤?:“燕”指的是一个古代国家的名称,这里是指是否可以攻打燕国。这句话是在询问是否可以发动战争。
楼台鼎鼐:形容楼台高耸,气势雄伟。
带砺山河:指带着磨刀石和武器去征战山河之间。
大风歌:一首古代的歌曲,通常用于庆祝胜利或喜庆场合。
四方来贺:指来自各个方向的人们前来祝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浣溪沙·谏逐客书带砺山》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韩侂胄提出了北伐的计划。当时,南宋国力不足、军备松弛,人心未汇聚,韩侂胄借此机会想要通过北伐建功立业,获得更多的宠爱和支持。
然而,这次北伐却以大败告终,韩侂胄的计划无法实现。尽管如此,这次北伐在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抗战派军民长期受压制之后,仍然起到了振奋民心的作用。因此,《浣溪沙·谏逐客书带砺山》应运而生,成为当年为祝贺韩侂胄生日而写的一首词作品。
在这首词作品中,作者以对南宋伐金大好形势的肯定和对韩侂胄志在必得的精神状态的赞扬,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此外,在艺术方面,本词作品又充满了前人成语和典故,增强了表现力,彰显出作者的文学才华。
总的来说,《浣溪沙·谏逐客书带砺山》的创作背景可以视为南宋北伐失败后振奋民心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篇名:《浣溪沙·谏逐客书带砺山》赏析
《浣溪沙·谏逐客书带砺山》是一首词作品,作者为佚名。这首词作品记载了南宋时期,韩侂胄趁着寿宴庆典之际,力劝南宋卫玠将其所担任的金朝官职辞退,归顺南宋的历史事件。
从词作品的结构上来看,本词共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阕写有利于北伐的大好形势,强调南宋王朝伐金是切实可行的;而下半阕,写到了韩侂胄本人,表现了他豪情万丈、志在必得的精神状态。整首词作品可以说是充满了振奋人心、壮志凌云的气息。
在艺术方面,本词作品体现了辛弃疾的不少特点。辛词最大的特点是充满了前人成语和典故,这也是本词作品的一个亮点。例如,“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一成语来自孟子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它应用于南宋伐金的背景之中,既表达了对当时大好形势的肯定,又彰显出人和的重要作用。
再比如,“燕可伐欤曰可”这一典故来自孟子《公孙丑下》,韩侂胄在宴席上向南宋卫玠提出伐金的建议时,引用了孟子的话语,表明南宋伐金乃是天经地义。这一巧妙的引用,不仅增强了词作品的表现力,更成功地完成了向下片的过渡。
总体而言,本词作品既充满了历史感,又充满了现实意义。通过对南宋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化的再现,向我们展示了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将天下统一,太平盛世。
赏析详情»
注释:
1. 尊俎:这里指酒器,代表着宴席的场面。刘向《新序》中说:“不离开酒席之间,也能知道千里之外的事情,这就是晏子的才华和聪明。”
2. 燕可伐欤曰可: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沈同私下询问孟子:“燕国能否被征服?”孟子回答:“可以。”这句话中的“燕”实际上指的是对方国家,而“可”则表示同意,借指双方会心一笑。
3. 楼台:这里指相府,即官府的大楼。
4. 鼎鼐:古代炊具,这里用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相当于现代的“首席执行官”或“总理”。
5. 大风歌:指汉高祖刘邦扫平天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合唱的歌曲。这首歌曲充满了对于统一天下和平和繁荣的美好愿景和追求。
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