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译文及注释:
晴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
晴明路:指一条通往晴明神宫的路。出山初暖:山里的春天刚刚开始,气温逐渐升高。行踏春芜:踏着春天的草芽。看茗归:品茶归来。
乍削柳枝聊代札,时窥云影学裁衣。
乍削柳枝:刚刚削好的柳枝。聊代札:随便写写字。时窥云影:偶尔看看云的影子。学裁衣:学习裁缝技艺。
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
身闲:身体闲散。隳名:破坏名声。心了:心灵开悟。苦行:指佛教中的苦行修行。
外物寂中谁似我,松声草色共无机。
外物寂中:在外面的世界里,寂静无声。谁似我:没有人像我这样。松声草色:松树的声音和草的颜色。共无机: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注释:
晴明:指晴朗明净的天气。
路:道路、路径。
出山:离开山区。
初暖:初春时节气温逐渐升高。
行踏:步行、踏上。
春芜:春天的草木。
茗:茶。
归:回家。
乍削:刚刚削去。
柳枝:柳树的枝条。
聊:暂且、勉强。
代:代替、代表。
札:纸条、便条。
时窥:偶尔看到。
云影:云的影子。
学:模仿、学习。
裁衣:裁剪衣服。
身闲:身体空闲、无事可做。
始觉:开始感觉。
隳:毁坏、破坏。
名:名誉、声望。
心了:心中明白、领悟。
方知:才知道。
苦行:指佛教中的修行。
非:不是。
外物:外在的事物。
寂中:寂静中。
谁似我:谁能像我一样。
松声:松树的声音。
草色:草地的颜色。
共无机:一起没有机会。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极富禅意的作品,它道出了诗人从春天自然界中汲取到的禅修的启示。在春天的田野里,他听到了松风的低语,看见了嫩绿的柳枝和草地上盛开的鲜花,正是这些自然景观让他摆脱了束缚,放飞了心灵,达到了禅意的深处。
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感悟春天的美景,逐渐体会到禅的境界。他不再被虚名所误,拥有适意自由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来自于他摆脱了种种束缚,真正回归到自由自在的本性中来。作者的出家之举也是为了寻求内心的真正自由,而大乘禅的修行则是为了追求灵性层面的自由。最终,在禅修的境界中,他感受到了随处自在的感觉。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作者对家族传承的思考。作为谢灵运的十世孙,作者可能面临着难以抉择的困境:是否坚持家族的传统,或者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他最终选择了放下虚荣的追求,走向了内心自在的境界。这种勇气和胆识也是禅修所倡导的精神,让人不断突破自身的束缚,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境界。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禅修、自由、家族传承的思考和体悟。诗歌简洁明了,却能够引起人的共鸣,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禅意的境界。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春日里山间暖,山路晴明。茶新发,革新长。踏青而归。
一无意中削柳枝,以此代札。偶然间见云影,照此裁衣。
身闲处始觉得去名为是,心悟了方知道苦行为非。禅寂中外物众,有难似我,松树声、春草色,都无心机。
注释:
- 削柳枝:削下柳树枝条,用来代替纸笺。
- 以此代札:用削下的柳枝代替宣纸或其他纸张做成笺牍。
- 云影:指云的倒影。
- 照此裁衣:根据云的倒影来决定裁剪服装的样式。
- 身闲:指无业或无官无职的状态。
- 名:指“名利”。
- 苦行:指佛教中的修行、行苦行的生活方式。
- 禅寂:指禅修中达到超脱尘俗的境界。
- 心机:指内心的计较和算计。
译文及注释详情»
皎然简介: 皎然,唐代诗僧,字清昼,俗姓谢,出生于吴兴(浙江省湖州市),是南朝谢灵运十世孙,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有诗名。他的《诗式》为当时诗格一类作品中较有价值的一部,诗风清丽闲淡,多为赠答送别、山水游赏之作,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