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译文及注释:
长风和霾云笼罩着千里大地,云气蒸蒸而上,遮天蔽日。风停云散,海面波平如镜,青天倒映在湖底。初看落日,波浪染上了红色,素月欲升天,收敛了它的容颜。船夫回首向东望,眼前是冯夷宫的景象。突然间,波心上出现了一个横开十余丈的水面,像一面镜子。月光照在水中,水浸天空,一片空明,互相回荡。此时,骊龙潜伏在最深处,目炫无法衔珠吟咏。巨鱼不知天高地厚,跃跃欲试,鳞甲一动,价值千黄金。人们很难得到这样的景象,只有偶然才能快意翻玩。远处传来渔父的歌声,才让人意识到今晚是中秋节。
注释:
长风霾云莽千里:长时间的强风和浓雾笼罩着千里之地。
云气蓬蓬天冒水:云雾翻腾,仿佛天空冒出水来。
风收云散波乍平:风停云散,海面渐渐平静。
倒转青天作湖底:海面倒映着青天,仿佛天空倒转成了湖底。
落日沉波红:夕阳映照在海面上,波浪泛起红色。
素月欲升天敛容:明月即将升起,收敛着它的光芒。
舟人回首尽东望:船夫回头向东望去。
吞吐故在冯夷宫:海浪翻滚,仿佛在古代神话中的冯夷宫中吞吐不定。
须臾忽自波心上:突然间从海浪中心升起。
镜面横开十余丈:海面像一面镜子般横开,宽达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月光照在海面上,海水也照在天空上,互相交融。
骊龙潜最深:传说中的骊龙潜藏在最深处。
目炫不得衔珠吟:骊龙目光炯炯,但因为深处没有珠宝,所以无法吟咏。
巨鱼无知作腾踔:无知的巨鱼在海中腾跃。
鳞甲一动千黄金:巨鱼的鳞片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人间此境知难必:人间很难有这样的景象。
快意翻从偶然得:能够欣赏到这样的景象是偶然得来的,让人感到快意。
遥闻渔父唱歌来:远处传来渔父的歌声。
始觉中秋是今夕:这时才感觉到今晚是中秋节。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一篇描写洞庭湖月夜景色的抒情诗。从雄奇的风云变化到湖光月色,再到月亮从初升到当空的过程,全诗展现出洞庭湖在月夜中的美丽景色。此外,诗中还出现了一些比喻、神话传说与典故等元素,为诗歌增添了一些文学性和神秘感。
在整篇诗歌中,诗人使用了轻健活泼的笔调,如行云流水,表现出他的造诣和功力。他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神话境界,令人流连忘返。
此外,在语言表达艺术方面,诗人也表现出了深厚的功力。他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将景物和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没有出奇制胜的故作,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境界。
总之,《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是一首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抒情诗歌,它展现出了洞庭湖月夜的美丽景色,也折射出了诗人的才华和境界。
鉴赏详情»
注释:
这首诗名为《洞庭湖中秋夜泊船》。作者不详,但据记载,他于康熙二十一年途经洞庭湖时,正值中秋,游后作成了这首诗。
诗人描绘了洞庭湖中秋夜晚的景象。诗中“霾云蓬蓬冒散”一句描述了阴云笼罩下的湖面,给人一种茫茫覆盖的感觉。而“敛容悄无声”则是指夜晚万籁俱寂,景色宁静,就连人的呼吸声都会显得突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使用了神话传说中的元素来丰富诗歌的意境。他将自己比喻为骊龙,洞庭湖中潜伏深处的黑色龙。然而此时,龙因眼花缭乱不能上浮衔珠长吟。这样的比喻寓意着诗人虽有才华,但因境遇所限,无法展现自己的才华。
此外,诗中还出现了“巨鱼腾踔千黄金”的描写。巨鱼跳跃的身姿在湖面上留下了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犹如千万鳞片闪闪发光。这样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浪漫气息,也为诗人所面对的境况带来了一丝真正的希望。
最后,“翻飞”一词,则是指龙或巨鱼反复翻滚,表现出它们在水中自由奔腾的状态,同时也折射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奋斗。
注释详情»
查慎行简介: 查慎行(1650~1727)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当代著名作家金庸的先祖。他原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为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他晚年定居于初白庵,因此又被称为查初白。他出生在浙江省海宁袁花,享年78岁。 康熙四十二年(1703),查慎行参加科举考试,并中举成为进士。随后,他被特授为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他乞休回到家乡,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由于弟弟查嗣庭讪谤案,查慎行因家长失教的罪名被逮捕入京,次年获释放归。但是不久之后,他去世了。 查慎行的诗歌风格受到东坡、放翁等诗人的影响,并尝试注释苏轼的诗作。自朱彝尊逝世后,他成为东南诗坛的领袖。他的诗作主要收录在《他山诗钞》中。 总的来说,查慎行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