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译文及注释:
脉脉广阔的河流奔腾不息,马儿奔驰穿越长长的洲岛。
山中鹊鸟在月光下飞翔,蝉儿在秋风中嘶鸣。
注释:
脉脉:形容水流声。
广川:宽阔的河流。
驱马:驾驭马匹前行。
历:经过。
长洲:长岛,指长江中的洲岛。
鹊飞:鹊鸟飞翔。
山月:山上的月亮。
曙:天刚亮的时候。
蝉噪:蝉鸣声。
野风:田野间的风。
秋:秋季。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佚名诗以洛水河畔秋色宜人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驱马沿洛堤等候入朝的描写,展现出宰相气派和自然美。作者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心情融合相应,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这种手法也正是唐代文学所倡导的“景中人情”创作方法。此外,诗中还使用了对句的手法,如“广川暗度流”,“长洲微露岸”,让诗歌节奏更加流畅、婉转动听。
同时,这首诗还带有一些历史文化背景的注释。诗中提到的天津桥是官员上早朝必经之路,这也是唐代政治制度的生动写照。在描写月明星稀的那句话中,作者借用了曹操的《短歌行》的句子,以呈现出对国家天下的忧虑和期望。可以看出,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具有艺术价值的佳作,也承载着时代特殊背景下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这首佚名诗以具体场景为背景,以对景物的描写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唐代文学中“景中人情”创作方法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呈现出当时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背景,是一首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的经典之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刘餗,收录于《隋唐嘉话》之中。据记载,此诗创作于唐高宗承贞观年间,当时天下太平安定,国家政务由宰相仪独持,唐高宗一次清晨冷静地前往朝堂,巡视洛水河堤,并骑着马慢慢漫步观赏这美丽的景色。在这种恬静祥和的氛围下,上官仪即兴吟咏出了这首诗。
当时与上官仪一同等候入朝的官僚们听到他的吟咏声后都感到十分惊叹,认为其音韵清亮,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神仙般的飘逸感。可以看出,在唐代当时,文化艺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官员们也颇有文化涵养,对于即兴吟咏的赞赏程度不亚于那些正式的文学作品。
这首诗大约是在龙朔年间(661-663年)上官仪担任宰相期间所作,他通过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刻画出了洛水河畔秋色宜人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之意。这首诗也因此成为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后世广受推崇、传诵。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上官仪、汉字译文、注释、宽广的洛水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
宽广的洛水悠远安详地流向远方,我气定神闲地驱马走在洛河长堤。乌鹊在月落将曙之际不时地飞过,初秋寒蝉在野外晨风中嘶声噪鸣。
补充
译文及注释详情»
上官仪简介: 上官仪(约608~665年1月4日)字游韶,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生于江都。贞观初年,他考中进士,并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被擢升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来又迁任为秘书郎。唐高宗时期,他供职于门下省,备受高宗和武则天的信任和赏识,龙朔二年(662年),成为宰相。 然而,后来上官仪对武则天的权力越来越不满,在得到唐高宗支持的情况下,他向高宗建议废后,草拟了废后的诏书。武则天得知后十分震怒,请求唐高宗撤销废后的决定,并且对上官仪怀恨在心。麟德元年(664年),上官仪被诛杀,家产和人口被抄没,同样被处决的还有他的儿子上官庭芝。这场政治斗争让上官仪一家遭受到了惨重的灾难。 后来,唐中宗即位,在他的倡议下,上官仪父子得到了一定的平反和追赠。因为上官庭芝的女儿上官婉儿成为了昭容,所以对于上官仪及其儿子的追赠也比较隆重,被追封为楚国公,并在宫廷中设立了追思之处,养成了上官仪在后世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