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人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杜甫的《佳人》是一首唐代诗歌,其创作背景可追溯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季。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发生了五年,这场战乱使得唐朝国家和社会都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杜甫作为一名官员,对于国家民族的命运一直十分关注,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最终却落得弃官漂泊的窘境。 在758年6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随后,他在短暂的时间内便被迫辞去了这个职务,开始了漫长的流浪生活。为了生计,杜甫带着妻子翻山越岭来到了边远的秦州,在那里靠采橡栗、负薪度日。在这样的环境下,杜甫写下了《佳人》这首诗。 虽然杜甫身处艰难的境地,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国家的大义,对于国家的命运一直心系于民。这种高风亮节的气质与《佳人》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很相像,让人感受到了杜甫的真挚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诗中所表现的并不是纯粹的寄托,而是一种写实的情感体验,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当时唐朝国家的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借他人之酒以浇胸中块垒,在女主人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注。他以女主人公为化身,通过描绘其美貌、温柔、聪慧等特点,体现了对于美好生活、对于和平稳定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杜甫的个人情感表达,更蕴含着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诗文: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