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论伐蜀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本文主要写作背景是关于公元前三世纪秦国为建立“王业”,决定主攻方向的争论和辩论。在这场争论中,张仪和司马错代表各自观点进行了激烈的论证,论点都紧扣“利弊”二字,力图阐述自己的观点。 张仪力主“伐韩”作为秦国当前主攻方向。而在其论证中,他认为打韩国是功大利近的好处所在,能够迅速称霸天下。同时,他也从反面论证了伐蜀之弊:地偏僻,人口稀少,取得的领土不够重要,而且军队会因为长时间的征战而疲惫不堪。 相对而言,司马错主张“伐蜀”。他先以“不然”两个字否定张仪的观点,认为秦国当时的现状是“地小民贫”,需要扩张领土,获取财富和美誉度。因此,应当选择易于成功的事情来开展攻击。接着,他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伐蜀的有利条件以及攻韩之弊。在伐蜀的论证中,他认为“西僻之国”、“戎狄之长”和“桀纣之乱”三者俱备,是一个必胜的机会。而在攻韩之弊的反面论证中,他指出对于秦国而言,伐韩不仅得不到实际利益,还会遭到他国的恶名。 整篇文章穿插着两位代表各自观点的辩论和论证,是一篇精彩的辩题文章。两位代表通过阐述自己的认识和分析,为秦国建立“王业”的目标提供了思路和方向,而这也成为了公元前三世纪秦国建立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重要历史事件。


诗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