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论伐蜀的译文及注释

译文及注释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则说:“不如攻打韩国。”王说:“请听听他们的理由。”
张仪说:“我们亲近魏国,与楚国友好,可以派兵进攻三川,封锁轘辕和缑氏的通道,阻断魏国与南阳的联系,让楚国面临南郑的威胁,秦国攻打新城和宜阳,进入周围的领土,惩罚周天子的罪行,侵占楚国和魏国的领土。周天子自知无法救援,九鼎宝器必然会落入我们手中。我们可以拿着九鼎,按照图谱,掌握天子,统治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就是王者的事业。而现在蜀国是一个偏远的国家,而且是戎狄之长,我们的士兵疲惫不堪,无法成就大业,即使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也无法获得利益。我听说:‘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现在三川和周室是天下的市朝,而王却不争取,却去争取戎狄,这样就远离了王者的事业。”
司马错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想要富国,就要扩大领土;想要强大的军队,就要富裕人民;想要成为王者,就要广泛地发扬美德。三个条件都具备了,王者就随之而来了。’现在王的领土小,人民贫穷,所以我希望从易事开始做起。蜀国是一个偏远的国家,而且是戎狄之长,还有桀纣之乱。我们攻打他们,就像是让豺狼去追逐羊群一样。占领他们的土地可以扩大国土,获得他们的财富可以富裕人民,整顿军队不会伤害太多人,而他们也会服从我们。所以占领一个国家,天下不会认为我们是暴君;获得西海的利益,诸侯也不会认为我们是贪婪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同时获得名声和实利,而且还有禁暴止乱的名声。而攻打韩国,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未必有利,还会有不义之名。而攻打天下不愿意攻打的国家,这是危险的!我请问一下:周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的附属国。如果周天子知道自己失去了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失去了三川,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向齐国和赵国求援,以对抗楚国和魏国。他们会用九鼎来换取楚国的支持,用三川来换取魏国的支持,王国无法阻止。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
秦惠王说:“好!我听从你们的建议。”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十个月后占领了蜀国,蜀主被迫称侯,任命陈庄为蜀国的相国。蜀国被并入秦国,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富裕和厚重,轻视其他诸侯。
注释:
注释:

司马错: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秦国的丞相。

张仪: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曾任魏国的相国。

秦惠王:秦国的一位君主,统治时期为公元前338年至公元前311年。

蜀:指战国时期的蜀国,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韩:指战国时期的韩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和山西省。

魏:指战国时期的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和山西省。

楚:指战国时期的楚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和湖南省。

三川:指战国时期的汉水、沔水和渭水。

轘辕、缑氏:指战国时期的两个关隘,分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和河南省。

屯留之道:指战国时期的一条重要交通路线,连接了秦国和魏国。

南阳、南郑、新城宜阳:指战国时期的三个地方,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陕西省和河北省。

二周之郊:指战国时期的周王室的领地。

九鼎:指商朝时期的九个铜鼎,是当时的权力象征。

王业:指君主的职责和使命。

戎狄:指战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意思是争名声的人在朝廷中争夺,争利益的人在商业市场中争夺。

博德:指广泛涵盖各种美德和道德准则。

豺狼逐群羊:比喻强者欺凌弱者。

侯:指蜀国被秦国所灭后,蜀主被封为侯。

陈庄: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曾任秦国的丞相。




诗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