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宜州见梅作》拼音译文赏析

  • meǐ
    rén
    ·
    zhōu
    jiàn
    meí
    zuò
  • [
    sòng
    ]
    huáng
    tíng
    jiān
  • tiān
    yǒu
    jiāng
    nán
    xìn
    meí
    zhī
    chūn
    jìn
    lán
    fēng
    xiāng
    chí
    dào
    xiǎo
    lái
    kaī
    biàn
    xiàng
    nán
    zhī
  • tái
    nòng
    fěn
    huā
    yìng
    piāo
    dào
    meí
    xīn
    zhù
    píng
    shēng
    yuàn
    beī
    shēn
    guó
    shí
    nián
    lǎo
    jìn
    shào
    nián
    xīn

原文: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译文及注释
天涯也有江南的美景。梅花凋谢,春天已经近了。夜深人静,微风轻拂,花香缓缓飘来。等到天明,花开满枝,向南倾斜。

玉台上的女子在玩弄粉花,花儿也许会嫉妒。花瓣飘落到眉心,停留不去。平生的愿望就是喝上一杯深酒。十年离乡之后,老去的只有身体,心依旧年轻。
注释: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
江南: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以水乡风光著名。
梅破:梅花开放。
知春近:知道春天已经近了。
夜阑:深夜。
风细得香迟:风轻柔细,梅花的香气缓缓飘散。
不道:不知道。
晓来:天亮。
开遍:开满。
向南枝:指梅花开在南边的树枝上。
玉台:指宫廷中的妆台。
弄粉花:指妆扮。
应妒:应该会引起妒忌。
飘到眉心住:形容梅花的香气非常浓郁。
平生个里愿杯深:平生中最想要的就是喝一杯深沉的酒。
去国十年老尽:离开故乡十年,已经老去。
少年心:年轻时的心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二
《黄庭坚梅花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词人黄庭坚在流亡贬谪时期所作。赏析这首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一、作者命运的坎坷 黄庭坚被贬谪宜州,离京已有十年。他在《梅花词》中写道:“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相思之苦。他的少年心已被岁月慢慢磨灭,但仍然保持着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种坎坷的历程给词人带来了深深的情感和思考。 二、梅花象征的意义 梅花在词中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它象征着清高孤傲,坚贞不屈的品格,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深度。黄庭坚在贬谪逆境中时常以梅花的精神激励自己,梅花也成为他心中坚守信念的象征。 三、拟人化的描写 词中运用了许多拟人化的描写,使得词语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梅花开遍向南枝,不知细叶谁裁缝”便是一种非常精彩的拟人写法,形象地展现了梅花的美和神韵。 四、反衬和比喻的手法 《梅花词》中还运用了反衬和比喻等手法,这些都有助于深化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例如,“玉台住嫣然,山鬼只来媚社前”,将梅花比喻为美女,通过反衬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在困境中的坚强和对于精神自由的向往。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梅花词》既充满了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思辨等多个方面的特点。这首词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鉴赏二详情»


鉴赏一
黄庭坚所作的《梅花词》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意蕴的诗歌。此词共分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呈现出作者对于天涯见梅的喜悦和对于去国十年的不胜今昔之慨,中间的一句“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则是这两个部分的转折点,将作者从自我苦闷中解放出来,进入到对于梅花的赏析中去。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梅花的惊喜和欣喜。在作者被贬到宜州这样一个偏远的边地之后,能够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让他感到很是惊奇。“梅破知春”,这句话则更加强调了梅花的重要性。志同道合的人们,能够从一朵梅花中领略到彼此的情怀和心灵共鸣,而对于黄庭坚而言,这就如同在他流亡的边地上突然遇到一位老友一般令人感到温暖和欣喜。 在接下来的几句词中,“开遍向南枝,不知细叶谁裁缝”则是最能体现黄庭坚对于梅花的情感和匠心的部分。笔者从“开遍”、“向南枝”这些词句中,不难看出他真正的喜悦,那是一种从心底深处涌现而出的激情。即使是在寂静的夜晚,梅花的香气依然能够传达,这样的梅花自然迎合了作者对于文化、生活和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梅花词》不仅包含了他个人的情感和体验,更呈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这首词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鉴赏一详情»


创作背景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影响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然而,他的一篇《承天院塔记》却让他陷入了困境。 《承天院塔记》是黄庭坚在写一篇关于承天寺塔的文章时所创作的一篇小品文。这篇文章中,黄庭坚详细地描述了承天寺塔的种种细节,并将其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表达了对于佛教文化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然而,这篇文章却被朝廷认为是有“幸灾谤国”的嫌疑,黄庭坚遭到了严厉的惩罚。 因为这篇文章,黄庭坚被除名,并被押送到边远的宜州编管。这对于黄庭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他不得不离开家乡、朋友和文化沃土,到一个偏僻的小镇过着流亡的生活。黄庭坚初次被贬是在1094年,而至1104年,正好是他被贬十年之际,他写下了这首《梅花词》。 在这样的环境下,黄庭坚完成了这首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于茶文化和友谊的向往,更展现了他对于人生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和体悟。这些思考和感悟,源自于他所经历的人生波折和官场变故。正是这些困境和挫折,让黄庭坚对于人生和文化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黄庭坚的《梅花词》,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傲然居士”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蕴含了他的人生态度和文化情怀。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jìn)时,迟迟闻(wén)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 宜州:唐代广西桂林的一个地名。 梅花: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景物之一,代表着清雅和坚贞。梅花寒性,能在寒冷的季节开放,被誉为“岁寒三友”之一。 夜尽:夜晚结束。 面南的枝条:因为南方气候较暖,所以梅花通常会选择面南的枝条开放。 羡妒:羡慕嫉妒之意。 贬离:由于黄庭坚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官场边缘的小镇宜州知县。 译文及注释详情»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他的诗作以绝句为主,有《山谷道人集》,其中有《游春》、《游太湖》、《游西湖》、《入若耶溪》、《游洞庭》等,书法作品有《涪翁书》、《山谷道人书》等,词作有《豫章行》、《游西湖》、《游洞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