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译文及注释:
昨日春光明媚,十三位女儿在学绣。一朵朵绣花,不让花儿显得瘦弱。春天太无情,突然下起了雨,刮起了风。她们把绣品铺在园林里,像一块红色的地毯。
而今春天来了,轻盈而短暂,难以持久。回忆起以前的时光,送走了春天。她们把春天的气息都酿成了一瓶江水春酒。在杨柳岸边,约定清愁相伴,等待着春天的归来。
注释:
昨日春如:昨天的春天像今天一样美好
十三女儿学绣:十三个女孩子在学习绣花
一枝枝、不教花瘦:一朵朵花儿开放,不让它们枯萎凋谢
甚无情:非常残忍
便下得,雨僝风僽:突然下起了雨,风也刮得很大
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在花园里铺上红色的绸缎
而今春似:而现在的春天却像
轻薄荡子难久:轻飘飘的春天不会持续太久
记前时、送春归后:回忆起以前的时光,送走春天之后
把春波,都酿作,一江春酎:把春天的气息都酿成了一江春酒
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在杨柳树下等待,约定清愁相聚。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辛弃疾的词作《青玉案·元夕》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词,能够让人通过比喻手法领略到丰盈的春光以及离别的忧愁。此词自辟意境,写法新奇,通篇用比拟手法,一气贯注,寓意深沉,风格绮丽宛转,色彩浓丽缤纷,是婉约派代表作之一。
词作以十三女儿学绣隐喻春景,相得益彰地呈现出春花绚烂的特征。通过描绘“繁花落尽,更无一点粉红”的场景来说明春天的美好已经过去,然而,词人却不愿让这样的美好就此消逝,因此词章从“繁花”切人:“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 词人用“十三女儿学绣”来比喻春光,通过比喻手法将春光的丰盈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春光与十三岁少女之间的婉约情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在词作中,词人通过描述轻薄荡子面对风雨中的春花,想象其命运和遭遇,更是深刻表达了护花爱美之意。词人预见到了春雨和风对春花摧残的可能性,因此用“轻薄浪子难久比”暗喻风雨带来的危害。此处的“轻薄浪子”的比喻形象鲜明而又深刻,巧妙地把男性放在了情感的弱势,进一步加深了这首词作文艺感染力。
此外,词人将春光与清愁相约,落花将春水酿成醇醪,想象奇妙,余味无穷。词人不仅将春早的美好通过比喻手法详细描绘出来,也将人生百态中的离别和清愁与之联系在一起,使得这首词作具备了思想性、感染性和情感性。
总之,《青玉案·元夕》是一首优美的词作,通过对春光的描绘,想象出了人生的百态,展现出词人对于美好生命的热爱和呵护之心,是婉约词派代表作之一。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春光明媚(chūn guāng míng měi):指春天的阳光和空气都特别好,景色美丽宜人。
2. 小姑娘(xiǎo gū niang):年幼的女孩子。
3. 灵巧(líng qiǎo):形容动作轻巧熟练。
4. 丰盈(fēng yíng):形容物体饱满丰满,富有生气。
5. 娇艳(jiāo yàn):形容花朵美丽艳丽的样子。
6. 风雨(fēng yǔ):指刮风下雨。
7. 无情(wú qíng):形容没有感情、同情心。
8. 满地(mǎn dì):地面上到处都是。
9. 起皱(qǐ zhòu):形容波纹起伏不平。
10. 犹如(yóu rú):像是、好比。
11. 轻薄(qīng bó):指风流轻佻,不踏实。
12. 荡子(dàng zǐ):指放荡不羁的人。
13. 情意绵绵(qíng yì mián mián):形容感情深厚、持久。
14. 碧波荡漾(bì bō dàng yàng):形容水面波纹起伏的样子。
15. 酿成(niàng chéng):指变成了、发生了。
16. 醇美(chún měi):指酒味香醇美味。
17. 浓酒(nóng jiǔ):指酒的浓度较高。
18. 消除(xiāo chú):消解、解除。
19. 离别(lí bié):指分离、告别。
20. 清愁(qīng chóu):指清晨时的忧愁和感叹。
注释:
1. “轻薄荡子”出自《离骚》:“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实纷飞,洁霜降爽。气肃而寒,万物备极。八风吹不动,端坐紫云之间,听海之波荡。”
2. “饮酒叙旧”指的是请人共饮、回忆旧事。
3. “杨柳岸边”指的是江边上的柳树下,因为柳树最喜欢在水边上生长。
4.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其文学作品包括了诗、词、散文等。该段文字出自他的《清平乐·杨柳枝词》。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