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拼音译文赏析

  • chǒu
    ér
    ·
    shū
    shān
    dào
    zhōng
  • [
    sòng
    ]
    xīn
  • shào
    nián
    shí
    chóu
    weì
    shàng
    céng
    lóu
    shàng
    céng
    lóu
    weí
    xīn
    qiáng
    shuō
    chóu
  • ér
    jīn
    shí
    jìn
    chóu
    weì
    shuō
    hái
    xiū
    shuō
    hái
    xiū
    què
    dào
    tiān
    liáng
    hǎo
    qiū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少年不懂得忧愁的滋味,却喜欢上了高楼。喜欢上了高楼。为了写出新的词句,强迫自己表达忧愁之情。

如今已经体验了各种忧愁的滋味,想要表达却又不必了。想要表达却又不必了。只是说一句,天气凉爽,秋天真是美好。
注释:
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痛苦和忧愁的滋味。

爱上层楼:指年轻人追求高雅的生活和境界。

为赋新词强说愁:指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得不创造新的词汇来表达。

而今识尽愁滋味:指经历了人生的磨砺和挫折,懂得了忧愁的滋味。

欲说还休:指想要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却道天凉好个秋:指秋天的景色虽美,但也有凉意,暗示人生中的美好和忧愁是相伴相生的。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二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是他在湖州闲居时创作的一首词。全词贯穿着作者的愁苦情感,通过对比“少年”和“而今”,表现了作者经历压抑、被排挤以及报国无路的痛苦,同时也对南宋朝廷的讽刺和不满进行了揭示。 上片描写了少年时代的豪放气象,少年人天性爱登高远望,心胸辽阔,不知道什么叫做愁苦。然而在下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经历过的艰难困苦,已经深刻地领悟到了愁苦的滋味。“而今”二字犹如一道有力的转折,在时间跨度上和人生经历上的反差,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愁苦体验。他曾经尽力奋斗,但是遭受到了各种打击和迫害,对于国家民族的命运更加忧虑和关注。然而,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焦虑,又不便言说。 整首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语言简练,平衡婉约和激情的表达,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感受。《青玉案·元夕》情感深沉,结构巧妙,意境优美,抒发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全词言简意深,深含蕴义,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欣赏。 赏析二详情»


赏析三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青年与中年两种不同情感体验为主线,展现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和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关切。全词通过回顾自己的少年时代和对当前时局的反思,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愁苦”体验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上片中,作者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单纯和无忧无虑,但他却要为了“赋新词”的需要,勉为其难地写一些所谓的“愁苦”。这种逼不得已的无奈,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年轻人时代的生活状态,以及少年时代的纯真和幼稚。同时,上片也透露出作者喜欢登高远望的爱好,表现出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然而,在下片中,作者描述了自己成年后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他历经沧桑,饱尝愁苦滋味,深刻体验了人生的无常和艰辛,对于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遭遇更加关切。他积极抗金,献策献谋,但却遭受投降派的迫害和打击,心中愤慨和痛苦难以言表。这种“愁苦”来自于社会的动荡和时局的不稳定,以及对于自己所处位置的无奈和困惑。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感“欲说还休”,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焦虑,虽然想要倾诉,但又担心言过其实而招致祸患。 综上所述,辛弃疾通过《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展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整篇词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文笔雄浑,栩栩如生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点,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赏析三详情»


赏析一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在闲居期间所作的一首词,通篇都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词的上片中,辛弃疾通过回忆少年时代,表现自己对于“愁”缺乏真切体验的心境。他生长在中原沦陷区,在青少年时期,亲历了人民的苦难和金人的凶残,但他依然充满信心和勇气,深信中原可以收复,金人可以被赶出去。因此,词的第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成为了上片的核心。 作者在上片中反复使用“爱上层楼”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他喜欢登高远望,思想豁达,往往能使自己心境舒畅。这种心境不同于悲伤或忧虑,他在词中也承认自己“无愁找愁”。这种表现方式很有意思,是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愁”的态度时,让人们感受到其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同时,这也预示着词的下片将会展现出作者对“愁”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在下片中,辛弃疾写出了自己知道了“愁”的滋味,这种体验来自于成年后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入思考。他认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和无奈。此外,他也关注到了社会的乱象和人民的苦难,“夜雨寒铃不绝声”,“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些描写富有哀怨之情,表现出作者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于人民命运的关切。 总的来说,《青玉案·元夕》展现了辛弃疾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于时局的高度关切。尤其是通过上下两片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年少时的豁达与成年后的忧愁,使整首词更具有思想性和感染力。同时,辛披疾独特的词风和运用技巧,更是让这首词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代表作之一,受到文学界和读者的广泛认可。 赏析一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题为《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在带湖时所作。那个年代,辛弃疾因被弹劾而失去职位,身居闲居,心情郁郁。虽然博山风景优美,但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写下了这首词。 这时的辛弃疾,抱有无限的思国之情,却无从宣泄。他十分痛苦,思想纷乱,只有借助诗词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元夕节日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度佳节的时刻,而此时的辛弃疾却独自一人,惆怅又孤独。词语中的“万戏”、“千灯”、“百舸”等都是元夕节庆活动中的主要元素。辛弃疾在描写这些热闹场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痛苦。 这首词尤其表现了辛弃疾的爱国思想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他渴望能够为国家做些什么,但却无能为力。他在热闹的庆节场景中,感觉自己的孤独和无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忧虑。此词被后人广为传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1. 滋味:指味道或感受。 2. 新词:宋代的一种音乐形式,常用于演唱爱情故事。 3. 硬要:强行。 4. 尝尽:体验了全部的。 5. 最终:表示最终结果。 6. 凉爽:温度适宜且清新爽朗。 7. 秋天:落叶季节,寓意变幻无常,让人矛盾的季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