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照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营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译文及注释:
苔生在枝上,像是缀上了玉石。有一只翠绿的小鸟,停在枝头。它和其他鸟儿一起栖息在这里。当客人相遇时,篱笆角落的黄昏,无言地倚着修竹。虽然你不习惯胡沙的远方,但是你暗自想起江南和江北。想着佩戴着环的月夜回家,就化作了这朵幽静的花。我还记得深营的旧事,那个人正在睡觉,蛾绿色的蝴蝶飞近。它不像春风那样轻盈,也不管盈盈的样子,早已经安排好了金屋。让它随波漂流,却又怨恨着玉龙的悲曲。等到那个时候,再去寻找幽香,已经进入了小窗横幅之中。
注释:
苔枝:生长着苔藓的树枝。
缀玉:像串珠子一样挂着美玉。
翠禽:指绿色的鸟类。
同宿:在同一树枝上栖息。
篱角黄昏:在篱笆边的黄昏时分。
自倚修竹:靠在修竹上自己思考。
胡沙远:指边疆的沙漠地区。
江南江北:指中国南北两个地区。
佩环:佩戴的环形饰物。
月夜归来:在月光下回家。
幽独:幽静孤独。
深营旧事:指过去在深营发生的事情。
蛾绿:指绿色的蛾。
不管盈盈:不顾及娇嫩的样子。
安排金屋:指嫁入豪门。
随波去:像随着水波漂流一样。
玉龙哀曲:指一首悲伤的音乐。
重觅幽香:再次寻找幽香的花香。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四:
《疏影》是一首表达怀人之情的词,与《暗香》同时创作。虽然二者难以解释,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暗香》中的梅花只是引起词人想念玉人的触发物,而在《疏影》中,梅花则被赋予了人格,词人将其比作独倚修竹的佳人和思念故土的昭君。由此可见,二者对于梅花的描写形式不同,但都围绕着表达思念之情展开。
关于《疏影》是否有寄托,则另有说法。张惠言认为这两首词是为阻止时石湖的隐遁之志而创作的,而《疏影》中的昭君之句则表达了对二帝蒙尘、后妃沦落胡地的哀痛之情。同时,唐王建的《塞上咏梅》诗中也提到了昭君已经没入黄泉,似乎暗示了《疏影》中梅花与昭君的联系。
总之,《疏影》作为一首描写梅花所代表的思念之情的词,表达了词人对于失去挚爱之人、痛苦之情的抒发。而是否有寄托,则需要我们据实考证。
赏析四详情»
评解:
这篇文章描述了一首以梅花为主题的词作,并对其进行了评解。在词作中,作者首先描绘了梅花的美丽和独特之处,接着表现了梅花高贵的气质和高尚情怀,将昭君故事与寒梅形象进行了神话化,达到了深刻的悲剧效果,展现了凄美的境界。下片则通过寿阳公主及陈阿娇的事例,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加深了怅惋的感情。词作运用虚字曲折动荡,十分自如,可谓别具匠心。评价者张炎甚至称其为“绝唱”,展现了对这首词作的高度赞扬。
虽然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这篇词作传递了对徽、钦二帝北狩之悲的寄托,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这种解读是正确的。在历史上,像吴潜和姜夔这样的爱国大臣曾经互相交流诗词,但却没有明写或暗寓相关事件的证据。因此,这篇词作更多地是一种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以及对离别、凋零等不可避免的生命难题的思考。
评解详情»
题解:
《梅花引·郁孤台》是姜夔所作,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当时他造访范成大,应主人之请而谱新声。此曲以梅花为题材,作者用词质朴,表现了对梅花的深情和感伤身世的心情。
在这首曲子中,姜夔运用了对比手法,将“香”和“影”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相互对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不平之情。在追忆梅花时,作者同时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而将梅花与自己的生命经历紧密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梅花引·郁孤台》中,姜夔的情感表达非常细腻,通过句式的安排、音乐的编排等手法,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感触和情感。整首曲子旋律优美,富有节奏感,表现了梅花清幽高洁的气质,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敬仰和崇拜。
总的来说,《梅花引·郁孤台》是一首情感深沉、韵律优美的乐曲,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和自己的感怀,展现了姜夔深刻的人生体验和音乐才华。
题解详情»
赏析一:
古时光的回忆与对比,而《疏影》则更多地表达了词人个人内心的情感抒发。
在《疏影》中,姜夔以昭君为喻,表达出自己的身世飘零和生活境遇的感受。整篇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一枝孤芳凋零,寓意着词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与悲凉。词开头用“疏影”二字来暗示梅花已经是一个孤单的存在,再次强调了词人自己所处的孤独环境。接下来,“年年花发黄云阔”一句,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描述,进一步加深了词人的孤独感。然后,“昭君已矣汉使回”一句,将女子的悲痛与梅花的凄凉联系在了一起,强化了整篇词的悲凉和哀怨的气息。
可以看出,《疏影》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词人个人内心体验的表达上,具有较强的自传色彩。同时,词中也涵盖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感慨,使整篇词更显得丰富、深刻。姜夔运用了自己的文学才华,通过对梅花这一形象的生动描绘,表达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文人在艺术创作中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内涵。
赏析一详情»
赏析二:
这篇文学赏析的主题是《暗香》和《疏影》两首姐妹篇词。这两首词都写梅花,但重点不同:《暗香》赞赏梅花的“清冷”,而《疏影》赞赏梅花的“幽静”。这两首词不仅仅是写花,还蕴含着对人性情感的描写,展示了中国文化中古典诗歌的优美和玄妙之处。
文章开头的描述“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营造出一个清幽、美丽的画面,展现出梅花“幽静”的特色。接下来,词人借赞美梅花之美来寄托对心上人的怀念之情,体现了古人的浪漫情怀和文化内涵。其中,“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句话呼应了“幽静”之特质,再现了梅花孤高、清雅的形象。
同时,这篇文章还描绘了《暗香》和《疏影》两首词在历史上的背景和写作情况,展现了古人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心路历程,更是为读者进一步理解这两首词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优美的语言描写、细致入微的解读和历史背景的交叉对比,让读者们深入了解到了《暗香》和《疏影》这两首优秀的古典词作品。
赏析二详情»
赏析三:
《疏影》这篇文章更加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度。下片重点描写梅花的孤傲清高。“瘦影从随”四句让人感受到梅花的孤傲清高,它们用了一个典故。说的是唐代李益的《长恨歌》:“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梅花虽然清雅孤傲,却又能与群芳共舞。“香雪海棠”三句写梅花与其他花卉的互动,其中“香雪”二字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处用来比喻梅花的清香如雪,与其他花卉的互动也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此外,文章还用了“浅笑轻颦”、“含情脉脉”等形容词和动词,将梅花塑造成一个充满生命力和灵性的形象,赋予其人格化的意义。
总之,《疏影》这篇文章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诠释了清静、孤傲、高贵的精神品质,同时又体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感悟和对青春的热爱之情。文章运用了多个典故来丰富表达,使整篇文章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赏析三详情»
创作背景:
《暗香》是一首创作于宋代绍熙二年(1191年)的词,其作者是姜夔。在这个冬天,姜夔前往石湖拜访范成大,并在此停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石湖期间,他深受梅花的启发,创作出了这首词和同年的《长亭怨慢·渐吹尽》。
《暗香》这首词以含蓄婉转、细腻深沉的笔触,表达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词中的“依稀”、“斜日”、“玉楼”等意象,将词人的感情与景物融为一体,深刻地描绘出苍凉的境界。同时,词人还在其中通过咏梅之语寄托了自己个人生活的不幸。
这首词成为了姜夔的代表作之一,被人们广为传诵,流传至今。它不仅表现出了宋代士人的文学风采和审美情趣,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困扰词人们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词感受到宋代文人的情感和思想,在欣赏词人的文学风范之余,也可以深入思考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
【注释】苔梅即青苔梅,一种生长在石上或墙壁上的植物。
两只小小的翠鸟儿,栖宿在梅花丛。
【注释】翠鸟指色彩鲜艳、羽毛多为绿色或蓝绿色的鸟类。
在客旅他乡时见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中,默默孤独,倚着修长的翠竹。
【注释】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形容傍晚时分的景象。
就像王昭君远嫁匈奴,不习惯北方的荒漠,史是暗暗地怀念着江南江北的故土。
【注释】王昭君,西汉武帝时期的美女,被迫嫁给匈奴,后又被唐朝歌颂为大节之臣。
我想她戴着叮咚环佩,趁着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幽魂,缥缈、孤独。
【注释】叮咚环佩即指流苏环佩,是古代女性常戴的装饰品。
我还记得寿阳宫中的旧事,寿阳公主正在春梦里,飞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际。
【注释】寿阳公主,唐朝文学家白居易的女儿,因生于寿阳门而得名。
不要像无情的春风,不管梅花如此美丽清香,依旧将她风吹雨打去。
【注释】无情的春风,形容春天的风势猛烈而且不顾及周遭事物的感受。
应该早早给她安排金屋,让她有一个好的归宿。但这只是白费心意,她还是一片片地随波流去。
【注释】金屋,形容富贵人家的华丽宅邸。
又要进而钌玉笛吹奏出哀怨的乐曲。
【注释】钌玉笛,形容华丽高贵、音质清脆嘹亮的笛子。
等那时,想要再去寻找梅的幽香,所见到的是一枝梅花,独立飘香。
【注释】梅花在诗歌中常被赋予坚贞、高洁、清雅、清香等意义。
译文及注释详情»
姜夔简介: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他曾多次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他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但由于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被誉为“南宋四大才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