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三月七日》拼音译文赏析

  • dìng
    fēng
    ·
    sān
    yuè
  • [
    sòng
    ]
    shì
  • sān
    yuè
    shā
    dào
    zhōng
    xiān
    tóng
    xíng
    jiē
    láng
    beì
    jiào
    ér
    suì
    qíng
    zuò
  • tīng
    chuān
    穿
    lín
    shēng
    fáng
    yín
    xiào
    qiě
    xíng
    zhú
    zhàng
    xié
    qīng
    shèng
    shuí
    suō
    yān
    rèn
    píng
    shēng
  • liào
    qiào
    chūn
    fēng
    chuī
    jiǔ
    xǐng
    weī
    lěng
    shān
    tóu
    xié
    zhào
    què
    xiāng
    yíng
    huí
    shǒu
    xiàng
    lái
    xiāo
    chù
    guī
    fēng
    qíng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标签:春天宋词三百首写人

译文及注释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雨。雨具先行,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只有我一个人毫不觉得。后来雨停了,所以写下这首诗。

不要听穿林打叶的声音,何妨吟啸慢慢走。手拿竹杖,脚穿草鞋,轻松胜过骏马,谁怕?一身蓑衣,任由烟雨飘洒。

清冷的春风吹醒了酒意,微寒中,山头斜照迎面而来。回头看去,过去的地方都是萧瑟凄凉的景象,回家去,也不怕风雨,也不怕晴天。
注释:
三月七日:指时间,即3月7日。

沙湖:地名,指在诗人行路途中所经过的一个湖泊。

道中:路上。

遇雨:遇到下雨。

雨具:指雨衣、雨伞等防雨用具。

同行:指和诗人一起行路的人。

狼狈:形容因遇雨而狼狈不堪的样子。

余:指诗人自己。

遂晴:雨后天气转晴。

故作此:因为自己在遇雨时没有感到狼狈,反而在雨后天气转晴时感到心情舒畅,所以写下这首诗。

穿林打叶声:形容行路时踩在枯叶上发出的声音。

吟啸:吟咏、呼喊。

且:暂且、暂时。

徐行:慢慢地走。

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

芒鞋:草鞋。

轻胜马:轻松地走过马。

谁怕:表示自信,不怕任何困难。

一蓑烟雨:一件蓑衣,雨中的雾气。

任平生:随着一生的经历。

料峭:形容春天的气温很低。

春风:春天的风。

吹酒醒:指饮酒后被春风吹醒。

微冷:微微有些冷。

山头斜照:太阳斜照在山头。

萧瑟:形容荒凉、寂寞。

归去:回家。

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示无论天气如何,自己都已经无所谓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词人故事
治平二年(1065),苏轼被任命为登闻鼓院院判。当时在位的皇帝宋英宗赵曙闻名苏轼的才能,想将他提拔到翰林院任职。然而,宰相韩琦却以国家制度规劝英宗,提拔人才要按照步骤进行。英宗听从韩琦的意见,最终只让苏轼担任低翰林院一级的直史官,没有直接提拔到高层。苏轼并没有因此怨恨韩琦,反而感谢他的规劝,认为韩琦是自己的良师,是一个以德治人的好官。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喜爱文学,尤其钟爱诗词。他虽然充满才华,但是不妄自尊大,懂得遵循制度,尊重国家的规定。他对韩琦的规劝也表示了对国家监察制度的尊重。苏轼的这种态度,也让韩琦对他刮目相看。 韩琦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宰相。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他不会因个人情感而搅乱国家的制度,始终坚持公正、公道。韩琦虽然拒绝了皇帝的提拔建议,但是却没有让苏轼失望,反而赢得了他的尊敬和信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守国家的管理制度,不能因个人情感而违反规定。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管理的公正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应该学习苏轼和韩琦一样,尊重规则、珍惜机会,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词人故事详情»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于黄州贬所写的,全词旨在表达词人随遇而安、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从反面点明情绪内敛,不受外界干扰,告诫读者要以自己的内心为主导。接着“何妨吟啸且徐行”,写出了词人在雨中舒展身心,阳光心态的愉悦。第三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表达了词人的自信和豪放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进一步强调了词人的胸怀和广阔视野,即使面对艰辛,也要自信面对、坚持走下去。接下来几句描绘了雨后的美景和作者的人生感悟,山头斜照的景象深刻印证了生命中苦乐错综缠绕,但总有一天并肩而立的时刻,回顾过去的往事,也并不是冷落无情,而是在成长中让我们学会了抗争和坚强,让我们的内心更加稳定和坚韧。最后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婉约、淡然的情感,表白了对往事的慷慨释怀,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于险恶世界、洒脱自在的精神指引。整个词篇以雨为主线,以风雨中的抗争、愉悦和人生哲思为贯穿,以词人超然大雅的豁达和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为写作主旨,是一篇经典的豪迈、洒脱、随遇而安的唐宋词代表之作。 赏析详情»


评价
苏轼的《赤壁怀古》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这首词描写了苏轼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白日梦的形式,将自己带入一个宁静自由、无忧无患的境界。 这首词的读后感给人以心情振奋、心灵净化的感觉,其中包含了苏轼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在作者被贬黄州之前,他已经因为诬作诗“谤讪朝廷”而被御史弹劾,入狱数载,此后又遭贬官,宦途坎坷,使作者陷入郁闷之中。这时,苏轼不仅仅把自己带入白日梦中,同时也带领读者一同进入这个梦幻世界,享受其中的自由和轻松。 此外,这首词的结构也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自然完整,具有引子、氛围、梦境等要素。苏轼以“饮酒”和“下雨”为引子,将自己带入微醉状态,并创造出雨中朦胧、灰暗的氛围,这种情境让读者更容易进入苏轼所描绘的梦境中。 总的来说,苏轼的《赤壁怀古》是一首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词作,白日梦的形式使得词境更为宁静自由,让人陶醉其中。在词的末尾,苏轼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作为结尾,寄托了他内心深处对理想生活的期待和渴望。这首词不仅仅是苏轼个人心路历程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评价详情»


写作背景
《定风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名篇,其作者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该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当时苏轼已被贬居黄州。但在元丰五年三月五日,苏轼前往沙湖看望好友田归途,归途热情款待了他,带他游玩山水之间,领略大自然的风光。而在归途返回的时候,苏轼遭遇倾盆大雨,同行的人们没有带雨具,皆感狼狈。但是,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中,苏轼却显得格外从容镇静,此时他联想到人生的坎坷,思考了许多道理并萌发出写作的灵感。 因此,可以说《定风波》的写作背景是苏轼在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尽管他和同伴都没有准备好雨具,但苏轼却从自己人生的经历中获得了力量,将这场自然灾害转化为了文学创作的源泉,并将自己的豁达与乐观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首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让苏轼名扬天下,也让人们明白了面对困境时要坚强、勇敢、积极。 写作背景详情»


中心思想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中心思想详情»


煮酒论诗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为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首句“莫听”二字,是旷达语,从词中隐约可知,当时雨势甚大,而作者不仅不在意雨水打湿衣裳,甚至连雨声都可以充耳不闻,这显示出苏轼不滞于外物的高人境界。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更进一步,词人在雨中歌唱呼啸,放慢了前行的速度。“何妨”二字轻松诙谐,显然,他感受到的并不是身体被淋的不适,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大有意趣:达官贵人出行,自有快马骑乘。而词人自己所依靠的,仅仅是一双草鞋、一根竹杖,如此自己就应该自怨自艾么?不!一个“轻”字准确地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从客观上来说,竹杖和芒鞋自然不能轻过快马,但因胸中藏着一颗自由的心,纵然一无所有,词人也感到轻松愉快。“谁怕”二字单独成句,既是词牌的规定,也更有利于作者迸发出心中的豪情。“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有更多的哲理,胡云翼《宋词选》解释其为:“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里的“风雨”自然象征着苏轼人生中的起伏坎坷。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在词意上形成变化,将前面的豪情略为收住,并给人警醒之感,下句中的“斜照相迎”,已透露出喜悦的情绪。“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几句是苏轼对人生感触的深刻写照。从字面意思来看,说的是作者回头向本来风雨之地看去,现在一切平静,已无阴晴。究其内在涵义,此句意谓走过人生的无数坎坷,回头看去,政治上的得失,已不再重要。 全词从一个普通生活片段入手,却微言大义,令人回味无穷,显示了苏轼高远的境界。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英译
Calming the WavesSu ShiListen not to the rain beating against the trees.Why don't you slowly walk and chant at ease?Better than a saddle I like sandals and cane.I'd fain,In a straw cloak, spend my life in mist and rain.Drunken, I am sobered by the vernal wind shrillAnd rather chill.In front, I see the slanting sun atop the hill;Turning my head, I see the dreary beaten track.Let me go back!Impervious to rain or shine, I'll have my own will. 英译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