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三月七日的词人故事

词人故事
治平二年(1065),苏轼被任命为登闻鼓院院判。当时在位的皇帝宋英宗赵曙闻名苏轼的才能,想将他提拔到翰林院任职。然而,宰相韩琦却以国家制度规劝英宗,提拔人才要按照步骤进行。英宗听从韩琦的意见,最终只让苏轼担任低翰林院一级的直史官,没有直接提拔到高层。苏轼并没有因此怨恨韩琦,反而感谢他的规劝,认为韩琦是自己的良师,是一个以德治人的好官。 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喜爱文学,尤其钟爱诗词。他虽然充满才华,但是不妄自尊大,懂得遵循制度,尊重国家的规定。他对韩琦的规劝也表示了对国家监察制度的尊重。苏轼的这种态度,也让韩琦对他刮目相看。 韩琦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宰相。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他不会因个人情感而搅乱国家的制度,始终坚持公正、公道。韩琦虽然拒绝了皇帝的提拔建议,但是却没有让苏轼失望,反而赢得了他的尊敬和信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守国家的管理制度,不能因个人情感而违反规定。只有依靠制度,才能保证国家管理的公正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应该学习苏轼和韩琦一样,尊重规则、珍惜机会,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诗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标签:春天宋词三百首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