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二首》拼音译文赏析

  • èr
    shǒu
  • [
    weì
    jìn
    ]
    táo
    yuān
    míng
  • nán
    cūn
    feī
    weí
    zhái
  • wén
    duō
    xīn
    rén
    shǔ
    chén
  • huái
    怀
    yǒu
    nián
    jīn
    cóng
  • guǎng
    广
    chuáng
  • lín
    shí
    shí
    lái
    kàng
    yán
    tán
    zài
  • wén
    gòng
    xīn
    shǎng
    xiāng
  • chūn
    qiū
    duō
    jiā
    dēng
    gāo
    xīn
    shī
  • guò
    mén
    gēng
    xiāng
    yǒu
    jiǔ
    zhēn
    zhuó
    zhī
  • nóng
    guī
    xián
    xiá
    zhé
    xiāng
  • xiāng
    yán
    xiào
    yàn
    shí
  • jiāng
    shèng
    weí
  • shí
    dāng
    gēng

原文: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译文及注释
昔日曾想居住在南村,不是为了卜算宅址。
听说那里有许多素心之人,喜欢一起数着晨昏。
这个想法已经有好几年了,今天终于实现了。
我的房子不需要太宽敞,只要能够遮风挡雨就好了。
邻居常常来串门,谈论着过去的事情。
我们一起欣赏奇特的文章,探讨其中的疑点。
春秋时节有许多美好的日子,我们登高作新诗。
经常互相招呼,一起喝酒聊天。
农活结束后各自回家,闲暇时常常思念彼此。
思念时就披上衣服,言笑不断。
这种生活真的太美好了,不想放弃。
我们要记得衣食不可忘记,努力耕种不要欺骗自己。
注释:
注释:
1. 卜:占卜,寻找吉利的地方。
2. 素心人:指心地纯朴的人。
3. 数晨夕:经常在清晨和晚上相聚。
4. 役:指为国家或家庭做出贡献。
5. 敝庐:简陋的房子。
6. 取足蔽床席:只要有足够的东西来遮盖床铺就可以了。
7. 邻曲:指邻居。
8. 抗言谈在昔:指与邻居们经常聊天。
9. 奇文共欣赏:指一起欣赏文学作品。
10. 疑义相与析:一起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疑点和难点。
11. 春秋多佳日:指春天和秋天有很多适合登高赋诗的好日子。
12. 过门更相呼:指经常互相拜访。
13. 斟酌:倒酒。
14. 农务各自归:指各自回家务农。
15. 闲暇辄相思:指有空就想念彼此。
16. 披衣:指穿上衣服。
17. 无为忽去兹:指不能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
18. 衣食当须纪:指要注意节约衣食。
19. 力耕不吾欺:指要努力耕种,不欺骗别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介绍的是陶渊明的一组诗,写于公元410年,当时作者已经46岁。根据历史记载,这组诗的灵感来源于陶渊明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放弃彭泽令职位,返回自己的老家柴桑,并且在那里住上京里老家及园田居。而后,公元408年(义熙四年)六月,陶渊明所隐居的旧宅失火,只得以船为家,过着游牧生活。两年后,他搬到了浔阳南里(今江西九江城外)之南村村舍,这才写下了《移居二首》这组诗作。 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十分复杂。陶渊明从公务员的高位辞职,回到自己的老家,无疑是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之后,他不再忙于政务,开始更加专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虽然他的隐居生活并不稳定,但却给了他更多自由和创作灵感。然而,他的隐居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失火和流浪等困扰,这些体验无疑影响了他的心态和思想,也让他更加关注人生的本质。这些因隐居带来的经历,加深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理解,为他的文学作品注入了新的灵性。 总的来说,《移居二首》这组诗歌的创作背景是陶渊明个人历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他文学成就的重要契机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此,指的是此时此刻。诗人回忆起对南村的向往已经有很多年了,现在终于能够实现了。从“怀此颇有年”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诗人的心境是非常宁静和平和的。他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接下来两句“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居所的要求并没有很高,“弊庐”代表着简单朴实的房子,他认为足够遮风挡雨就可以了。这也反映出诗人追求简朴生活的态度。 最后四句:“当来独自游,相赠亦已毕。未扫悬空壁,先负比邻力。”这几句话描写了诗人已经真正归隐田园的状态。他享受着独自漫步的乐趣,但也愿意和周围的邻居们分享自己的收获。诗人还提到自己还没有扫除房间的悬空壁,这说明他的生活十分朴素简单,不像城市里讲究装修和摆设。最后一句“先负比邻力”则表明他不仅不会占用邻居的资源,还愿意主动帮助他人,这也是诗人对于邻里和睦的追求。 总体来看,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追求朴素生活,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诗人不为名利所动,只想在南村找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共同度过轻松愉快的时光。诗中表现出的淡泊清高、不拘小节的品格,以及融入当地社区,乐于相助的态度,正是人们在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追求的价值观。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从前想移居住到南村来,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听说这里住着许多纯朴的人,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注释:陶渊明在这段文字中表达了对南村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他并不追求豪华的住所,而是寻找一个简朴纯朴的生活环境,与周围的邻居朋友共同分享生活的点滴,在这种环境中感受生命的美好。 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经过门前互相招呼,聚在一起,如果有酒,大家就同饮共欢。要干农活便各自归去,闲暇时则又互相思念。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谈谈笑笑永不厌烦。这种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躬耕的生活永不会将我欺骗。 注释:陶渊明在这段文字中表达了对自然和朴素生活的追求。他喜欢与朋友一起登高吟诵新诗篇,并且享受饮酒言笑的愉悦时光。同时,他也强调了自食其力和躬耕生活的重要性,认为这样的生活才能真正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 译文及注释详情»


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任职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成为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其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