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篇词的创作背景可追溯到宋理宗嘉熙三年,即公元1239年的冬天。当时,著名文学家刘克庄被贬到了广东。他一直以来都坚持锐意改革,却屡遭打击。他自比唐代诗人刘禹锡,后者因讽刺朝中新贵而被贬。而刘克庄则因为《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被人指为“讪谤当国”而被罢官。在此之前,他已经被削职三次。在《病后访梅九绝》中,他曾写下:“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这表达了他的愤慨、怅然之情和清品傲骨。
刘克庄曾在与王实之交往中称赞他为“天壤王郎,数人物方今第一。”(《满江红·送王实之》)这是对这位好友的高度评价,也反映出对他的敬重和赏识。在刘克庄奔赴广东之际,王实之夜半相送,两人之间情谊之真挚已然可知。
这篇词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在刘克庄被贬至广东的崎岖路途中,他心中充满了怨愤和不平之气。他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同时也借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比喻,传达了自己尽管被贬,仍然有所坚守的决心与信念。
诗文: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