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拼音译文赏析

  • jiǎn
    lán
    huā
    ·
    sòng
    dōng
    lìng
    zhào
    chǎng
    shī
    guān
    guī
    hǎi
    zhōu
  • [
    sòng
    ]
    shì
  • xián
    zaī
    lìng
    yǐn
    sān
    shì
    zhī
    yùn
    rén
    yóu
    míng
    diàn
    jìn
    shēn
  • guī
    èr
    qǐng
    liáng
    tián
    chù
    guī
    lái
    dài
    yǒu
    liáng
    tián
    shì
    shí

原文: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简析
佚名宋神宗熙宁八年、东武县令赵昶、海州、苏轼 该文章介绍了一首宋代文学家苏轼送给东武令赵晦之的一首词,创作背景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当时东武县令赵昶被罢官,回到海州。文章指出,苏轼通过这篇词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祝愿。东武是指隋代以前称东武县的诸城,现为山东省日照市下辖县级市;海州则指的是宋代时期辽朝的行政区划,在今辽宁省境内。 简析详情»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武令赵晦之、海州、苏轼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7%8F%E5%AD%97%E6%9C%A8%E5%85%B0%E8%8A%B1%C2%B7%E9%80%81%E4%B8%9C%E6%AD%A6%E4%BB%A4%E8%B5%B5%E6%99%A6%E4%B9%8B/20282348)] 该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1075年十二月所作,送给东武令赵晦之的一首词。当时赵晦之被罢官回到了海州,苏轼通过这篇词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祝愿。 1075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正值北方边境的金朝不断侵扰,南方的钦州与交趾也频繁发生冲突。同时,当时的朝廷官场风气浮躁,许多官员为了争夺名利地位,宁愿弃捐前程而拍马赴凉州,尽管如此,苏轼却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更加注重人格上的追求,因此他钦佩赞扬赵晦之不愿沉浸于功名繁华、寻求个人荣华富贵的品德。 据记载,苏轼与赵晦之在朝中同为官僚,曾经互相称呼为生死之交。苏轼曾给赵晦之写信,劝他谨言慎行、注重品格,以免遭受政治打击。而赵晦之也在苏轼遭到小人陷害时,出面为他说话,并给他捐赠了一笔资金。这次,赵晦之罢官归海州,苏轼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慨和祝福,特地为他写下了一首词。 因此,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当时官场风气浮躁、朝代纷争不断,但苏轼将赵晦之的离去视作一种新的开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和追求超越物质的人格追求的看法,是对当时封建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声音。该词不仅表现出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敬意,也反映出他的人生追求和世界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本篇文章中,苏轼通过对赵晦之和自己的生命抉择的描述,表现出了当时官场风气浮躁的背景下,个人品德及超越功名的追求是多么珍贵的品质。 在文章的上半部分,苏轼赞扬赵晦之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的胸襟和品德,并通过引用《论语·公冶长》中的典故来概括赵晦之出仕与罢官两方面的经历,以及他忘怀得失的主观态度。在这样一个自我实现和功名聚焦的封建时代,赵晦之这种超脱的态度十分难得,苏轼也对此表示了敬重和宽慰。 在文章的下半部分,苏轼谈到自己的归隐田园之愿。他用《史记》中的典故“二顷良田”表达出他最初因为没有良田而进入仕途上来的现实迫切。然而,现在他已体会到归田(退隐)的价值,认为自己现在的选择是归田(退隐),但他又无田可去,非常无奈。在这种状态下,他轻松地表达了自己对赵晦之和自己的归处之心。 通过文章的描述,苏轼表现出了他对功名、个人品德和胸怀远大的关注,以及对志同道合的人的尊重和支持。他不仅赞扬了友人赵晦之的不谋求个人荣誉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不如归去”的愿望。虽然苏轼的归隐之路并不容易,但他仍然乐观幽默,带有几分自嘲的口吻,从而展现了他不计得失、豁达开阔的精神风范。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贤明的县令啊, 你的[胸]心[开阔]如此,令人[敬佩]。 我自己凭借着虚名居官,不免玷辱士林。 不如退归田园吧,可惜还没有[退隐]的条件。 我期盼着像你一样归隐乡里,不知要等到何时。 注释: 1. [胸]心[开阔]:胸指胸怀,心胸开阔表示心胸宽广、豁达。 2. [敬佩]:钦佩、尊敬。 3. 虚名:虚假的名誉,指只是名义上有所成就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能力和功绩。 4. 玷辱:玷污、败坏。 5. 士林:指文人墨客、学术界。 6. 退隐:指放弃官场生涯,归隐田园。 7. 归隐乡里:回到故乡过平静安逸的生活。 8. 待咫尺天涯:表达期望但不知等待时间的长短之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