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送东武令赵昶失官归海州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武令赵晦之、海州、苏轼 [[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7%8F%E5%AD%97%E6%9C%A8%E5%85%B0%E8%8A%B1%C2%B7%E9%80%81%E4%B8%9C%E6%AD%A6%E4%BB%A4%E8%B5%B5%E6%99%A6%E4%B9%8B/20282348)] 该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1075年十二月所作,送给东武令赵晦之的一首词。当时赵晦之被罢官回到了海州,苏轼通过这篇词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离去的感慨和祝愿。 1075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当时正值北方边境的金朝不断侵扰,南方的钦州与交趾也频繁发生冲突。同时,当时的朝廷官场风气浮躁,许多官员为了争夺名利地位,宁愿弃捐前程而拍马赴凉州,尽管如此,苏轼却不以个人升沉得失萦怀,更加注重人格上的追求,因此他钦佩赞扬赵晦之不愿沉浸于功名繁华、寻求个人荣华富贵的品德。 据记载,苏轼与赵晦之在朝中同为官僚,曾经互相称呼为生死之交。苏轼曾给赵晦之写信,劝他谨言慎行、注重品格,以免遭受政治打击。而赵晦之也在苏轼遭到小人陷害时,出面为他说话,并给他捐赠了一笔资金。这次,赵晦之罢官归海州,苏轼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慨和祝福,特地为他写下了一首词。 因此,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当时官场风气浮躁、朝代纷争不断,但苏轼将赵晦之的离去视作一种新的开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和追求超越物质的人格追求的看法,是对当时封建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声音。该词不仅表现出了苏轼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敬意,也反映出他的人生追求和世界观,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文: 贤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
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