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的八月中旬,苏轼(字子瞻)同王胜之一起乘船离开金陵,前往南都。在这段旅途中,有一名歌妓和一名侍女为王胜之送行,苏轼也跟着同船前行。
据史书记载,苏轼在观赏了歌妓和侍女的歌舞表演后,心生所感,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临江仙》。据苏轼自己所述:“公诗便堪唱,(我)为付小婵娟”,即是说这首词适合给送行的歌妓和侍女唱,让她们拥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此外,在这次旅程中,苏轼还写下了《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也是为了送给歌妓和侍女。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苏轼对于美的追求和才华横溢,更是展示了他对于生命、爱情以及时光流转的深刻思考,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
总的来说,苏轼创作《临江仙》的背景是一次旅途中的偶遇,他在旅程中所体验的人情和景致,以及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理解,让他写出了这首震撼人心的佳作,为古代文学留下了永恒的经典。
诗文: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谁起笛中哀。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凭陵急桨两相催。相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